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东西方商业伦理】

材料   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对天地的敬畏,发展成为每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都要有一种使命感,都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道家提倡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佛教认为慈悲为万善之基、众德之藏。明清商书中常有教导从商者要有救困扶危,济弱扶贫的社会责任感,要广施仁义,留善名于世间的内容。明清各地方志及商人族谱有大量的资料记载,很多商人在从贾致富后,将资金投向家乡或经商所在地的公益事业。他们“急公趋义,或输边储,或建官廨,或筑城隍,或赈饥恤难,或学田、道路、山桥、水堰之属”。

犹太人经商绝不仅仅在于赚钱,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基督教的主张并不只是关于一个民族和某个人幸福,而是倡导全人类的幸福。中世纪的神学家和道德家认为商人要想消除自己的罪恶,消除金钱的罪恶,只有把这种利润用于救助他人,接济贫困。西方人同时认为慈善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善积德,更是一种“公共义务”。犹太人谚语“如果赚的钱都揣进自己的腰包,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富翁。”犹太商人有这样的思想:除非你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不然过多的财富并无用处。在犹太—基督徒看来,财富的真正所有者是上帝,他们只是上帝财产在地上的代理人,助贫扶弱是上帝所喜爱的行为,慈善是荣耀上帝的方式。到17世纪早期为止,伦敦商人建立了众多的社会济贫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立学校专门收容贫幼孤儿,建立济贫院为贫民提供食宿等。

——据李存超、王兴元《宗教文化视角下东西方商业伦理观差异比较及启示》、张海英《明清商书中的商业伦理与商人意识》等整理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东西方商人社会责任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商人的社会责任观念共同的积极影响。
2023-11-0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1952年底,《人民日报》专门报道了南京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人们把太平天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垃圾山清除了,把长达三十里的秦淮河也打捞干净,并且完成了换水工程”;“‘人人爱清洁,家家讲卫生已成为社会风气”。这说明当时新中国(     
A.重视利用社会动员能力B.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D.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砖。图中白、黑二牛驾着耕犁奋力向前,一个头戴峨冠的男子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作吆喝状。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犁具可能是曲辕犁B.人物服饰风格可用作社会史研究
C.作品手法充满写意风格D.生动再现了魏晋社会生产的全貌
4 .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壁画中(如下图局部),大都绘有佛徒们洗浴、剃头、刮脸、揩齿、刷牙等内容的壁画。这反映出当时(     
A.已有重视个人卫生的意识B.僧侣生活十分奢靡
C.疫病防治受古代政府重视D.佛教宣扬讲究卫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进步,对于中国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史也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王子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影响。
2022-12-17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1867年租屋法》是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其制定了租屋的消防、照明、通风、安全标准,如要求每个卧室都要有1个窗户或通风设施、1个消防通道;每套租屋都要有好的、足够的抽水马桶或厕所等。但由于执法成本过高等原因,该法案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对当时的美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集聚问题凸显B.政府积极介入城市治理
C.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D.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
7 . 下表是不同史书中关于汉代“佣”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记载

出处

(司马相如)与庸保杂作,涤器於市中

《史记》

时以行客,货作富家,为其役使,一岁数千

《太平经》

良家以道次发俄(佣)运盐、铁,烦费,百姓病苦之

《盐铁论》

(夷人)冬则避寒,入蜀为佣,夏则违暑,反(返)其邑

《后汉书》


A.民间手工业趋于活跃B.封建剥削日渐加剧
C.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D.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2022-12-03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的文献,如《酉阳杂俎》,对东非已有较详细的记载,但多属口传耳闻,而非目睹。在东非发现的中国古瓷器,最早的可追溯至宋代。这表明宋代(     
A.瓷器已经享誉海内外B.与亚非的交往明显扩大
C.政府的对外政策开明D.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扩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统计,1866至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进入巅峰时期,其中汉口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的34.3%…此后,随着英国购买市场的转移,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但由于俄国市场需求的旺盛,汉口茶叶出口仍保持上升趋势。这反映了(       
A.市场开拓影响贸易兴衰B.英国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C.茶叶出口呈现多元格局D.汉口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10 . 元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发达地带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江浙地区、长江沿岸、大运河沿岸。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布局发生激变,口岸城市及铁路沿线城市的迅速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这一变化可能会导致(     
A.我国城市交通体系的突变B.我国城市重心转移到我国南方
C.列强入侵中国腹地更便利D.我国城市布局地域不平衡加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