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两次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这一举措(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C.推动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D.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2 . 1935年起,美国最高法院先后裁定多个新政法案违宪。为了推动新政,罗斯福提出总统可提名法官取代年龄超过70岁仍在职的法官的法案,尽管这一法案最终被否决,但迫使最高法院改变原有保守立场,由此扩大了美国总统对最高法院的影响。这反映了(     
A.美国三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B.新政遭到了美国司法界的反对
C.行政权的强化顺应社会发展D.罗斯福违背了美国的民主精神
2023-11-23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4 . 清朝《续文献通考》称:“自咸丰、同治以来,各省出入迥非乾隆年间可比。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为大宗。”这种现象(     
A.冲击着民族工业的发展B.导致税务司职权的日益扩大
C.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D.反映了列强经济势力的深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典作品中的都城故事长安曲江叙事长安曲江最著名的是唐时新科进士之曲江会。李肇《唐国史补》载:“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曲江会除了饮酒赋诗、乐歌妓舞等之外,还有许多特殊习尚,且各有名目,《唐摭言》“宴名”列出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等多种。曲江会逐渐成为新科进士以庆祝为重心的宴聚,且规模越来越大,以至后来连皇帝也要参加,“上御紫云楼,垂帘观焉”及“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这几乎成为长安最热闹的时候。刘沧《及第后宴曲江》有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杏园探花、雁塔题名、曲江流饮、曲江游宴活动成为千古美谈。

临安西湖叙事《武林旧事》载:“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西湖就是一个偌大的游乐场,各色人等游历其中。正如当时的俞国宝题于西湖酒肆屏风上的《风入松》所写:“玉骢惯识西泠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由此足见临安耽于游乐之城市风习。小说《裴秀娘夜游西湖记》描绘了西湖的夜游之盛:“这临安府城内开铺店坊之人,日间无工夫去游西湖,每遇佳节之日,未牌时分,打点酒樽、食品,俱出涌金门外,雇请画坊或小划船,呼朋唤友,携子提孙。”

——据葛永海《长安—临安:唐宋“都城故事”叙事转向》

(1)长安曲江与临安西湖体现出的都城风貌有何不同?
(2)如果想进一步深入研究唐宋时期的都城故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2023-11-2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明朝以前,山东兖州府各州县“人务耕桑,朴而不华”。自明初至清中后期,兖州府成为省内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棉花、果蔬种植面积扩大,纺织、陶瓷、采矿业发展较快,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工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多。这一现象突出说明(     
A.传统经济结构向近代化转型B.农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C.政府经济政策主导区域经济D.交通区位变化影响地方经济
2023-11-19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指出:“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独惜中国政府未能惠工恤商,而商民鲜有能自置轮船,广运货物,驶赴外洋,与之交易者。”这表明他(     
A.反对与西方国家通商B.认识到封建制度的弊端
C.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D.反思清政府的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图所示,反映的主题是(     

A.科举与社会流动B.察举与加强集权C.察举与社会流动D.科举与公平公正
9 . 表1、表2是近代英国报刊业大事年表(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党报时期”

时间概况
16401660出版30多种报纸和新闻印刷品,如保皇派创办的《神圣帝国信使报》《学院信使报》,国会派《公民信使报》《不列颠信使报》等,报道英国革命、国会、皇室的新闻。
1665《牛津公报》创刊,英国第一份真正的报纸,报道官方新闻及社会新闻。
1688“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创办《辉格考察家》《自由人》,托利党创办《考察家》《每日新闻报》,由一些文化名人为其撰稿,报道两党活动。
1731《绅士杂志》创刊,主要报道国会问题。

2“商业报刊时期”

时间概况
1785创办《泰晤士报》。该报售价低廉,致力于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及时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后跻身英国一流报纸行列。
1801非政治性的《每周快讯》在伦敦创刊。
1837英国工人宪章派左翼领袖奥康瑙尔创办《北极星报》。
1855《每日电讯》创刊,售1便士,是英国最早的“便士报”,成为廉价报纸的先驱。
1862共有报纸1165家,杂志213家。
1896北岩爵士创办《每日邮报》,报道内容贴近市民生活。

——摘编自王达奇《简述西方国家报业的发展阶段及规律》

(1)据表1,指出英国报刊业的特点。
(2)据表2,说明英国廉价报纸流行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19世纪初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对抗日益剧烈,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规条令,既不做劳资冲突中弱势方的保护者,也不做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劳资双方关系得到改善B.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