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长宁道路寻踪。

道路沿革,往往与所在地区历史、经济、文化等联系密切,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小生活在长宁的郝同学试图通过对周边道路沿革的探究,发掘长宁乡土史、管窥上海城市史。郝同学首先查阅到了长宁部分路名前后变化信息,整理成如下表格:

原路名路名来源1943年改名1945年后名1949年后名
白利南路英国驻沪领事长宁路
忆定盘路“爱丁堡”音译江苏路
大西路Great Westen意译长安路中正西路延安西路
安和寺路来华英使阿美士德察哈尔路法华路新华路
林肯路美国总统天山路
开士威克路工部局总董陕西路凯旋路
佑尼干路美驻沪领事仙霞路
霞飞路一战法国元帅泰山路林森中路淮海中路
1:以上道路均为西方租界越界筑路的产物,即租界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以界外筑路达到蚕食华界,扩张租界的目的。
2:工部局为(美英为主的)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
3:林森,曾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1)根据1943年前的路名及注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
A.路名意在普及西方历史知识B.可见长宁为上海最早的租界
C.只有英美两国进行租界扩张D.体现西方殖民者的自大傲慢
(2)与开士威克路改名“凯旋路”有关的战争是(     )(单选)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越南战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关道路改名“淮海中路”“延安西路”,主要原因有(     )(双选)
A.去除反动政府人名B.革除殖民主义残余
C.统一地名命名规范D.纪念革命战争地名

郝同学又发现不同于如表的一些道路,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相关历史沿革。

道路1:法华镇路、种德桥路、香花桥路——李枞泾为苏州河干流,北宋初泾北建法华寺,乡民聚寺而居。宋室南渡后,大量黎民移居,民宅商肆沿河展开,渐成集市,李枞泾成货物集散要道。明代后,得益于松江棉纺织发达,此地成为商品集散地,形成法华镇。至清乾嘉至盛,号“沪西首镇”。近代以来,历经太平天国、八一三等变故,居民离散。加之河流淤塞,法华镇逐渐萧条。解放后,市政府填浜筑路,称法华镇路,原河上种德桥、香花桥亦改为路名。

(4)根据材料,归纳法华镇兴衰的原因。

道路2:中山环路——因租界割裂华界南市与闸北,需建绕租界连接两地的环路;同时达到箍起租界,禁止其不断越界筑路的目的。1927年环路辟筑,1949年前。中山西路即环路长宁部分。50年代,环路拓宽延伸,成交通大动脉,环路外新筑道路以区所在位置对应中国版图方位的各省县市命名(长宁属市区正西偏南,对应贵州省地名)。20世纪末沿环路筑高架“内环线”。

(5)根据材料,归纳中山环路修筑的动机。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动机产生的时代环境。
(6)根据中山环路外新筑道路命名法则,可以判断筑于50年代后的道路有(     )(双选)
A.遵义路B.华山路C.番禺路D.茅台路
(7)纵观这些道路的沿革,你认为长宁在上海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分别具有何种独特地位?
2023-12-15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国际关系体系在突破区域空间过程中向外扩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
超级互动区的文明和国际体系
(公元1200年前以前)
一、东亚的文明与国际体系
二、中间地带的文明与国际体系
三、欧洲文明与国际体系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公元1200年—1500年)
一、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二、农耕世界的反应
三、原始世界经济体系和大航海时代
全球国际体系的雏型
(公元1500年—1750年)
一、现代国家和现代国际体系的兴起
二、农耕帝国的鼎盛和游牧帝国的衰落
三、殖民体系的兴起和全球国际经济体系的形成
全球国际体系的形成
(公元1750年—1900年)
一、欧美革命与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二、工业化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三、英国主导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

——摘编自李春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6-0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4月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某中学历史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他们根据曹雨《中国食辣史》、蓝勇《中国川菜史》等著作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关于辣椒的部分早期记载。

名称时间地点记载及出处
番椒万历十九年(1591)浙江《遵生八笺》:“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万历四十二年(1614)山东《群芳谱》:“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
辣茄康熙三十三年(1694)浙江《杭州府志》:“又有细长色纯丹,可为盆几之玩者,俗名辣茄,不可食。”
海椒康熙六十一年(1722)贵州《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辣椒雍正十一年(1733)广西《广西通志》:“每食烂饭,辣椒为盐。”
秦椒乾隆九年(1744)陕西《直隶商州志》:“结角似牛角,生青熟红,籽白,味极辣。”
黔椒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川《城口厅志》:“黔椒,其种出自黔省,俗名辣子,一名海椒……可面可食可淹以佐食。”

材料二     史料记载川人“尚滋味,好辛香”,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川人喜好的“三香”。随着辣椒传入,四川当地风土气候成为适宜辣椒生长的沃土,辣椒很快被用于烹饪食材之列,造成了川菜以麻辣为突出味型,兼重各种辛香味型的特色。……自乾隆年间开始,辣椒就逐渐代替了食菜萸成为主要的调味品,到嘉庆年间,四川地区的许多方志中已有关于辣椒的记载。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和土壤,收获期长达半年。光绪《南溪县乡土志》记载,辣椒“二月播子,四月移植”,“粪尤忌晨,初耨治,惟以水和溺注之”。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辣椒的火热、刺激能够盖掉劣质食材的味道,能够“下饭”。品种各异的辣椒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方式加工后,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摘编自于帅《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中能得出辣椒在中国种植传播的哪些推论?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期以来川渝地区食辣之风兴盛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1936年间中国铁矿石的出口及钢铁进口


——摘自《中国矿业纪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表格内容的史料价值。
(2)结合上述表格内容,以近代钢铁领域为例说明近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境遇。
2023-05-1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从古至今,货币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学科   

阶段1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
明朝和清朝
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从材料来源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中“④拜占庭帝国金币”对研究中外贸易往来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观察材料一并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2)从材料三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概括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6 . 人类工具。

在长期的人类文明演进中,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创造了工具,同时工具又不断改变了人类。某教师布置了开展关于“人类工具”为历史主题的自主性学习任务,要求如下

任务一:寻找人类文明早期的工具。


(1)将下列内容与地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填写对应的数字)



任务二:收集关于各类工具的文献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②“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劚,试诸壤土。”

③“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④“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2)①按工具发明或改进的时间先后,将上述材料排序,正确的是(单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②比较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文献是(单选)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任务三:感悟“工具背后的人类智慧”。


(3)根据下列图文信息,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工具人类的智慧
①____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②____远洋航海中使用的仪器
③____西亚地区最先掌握冶铁技术
④____中国古代领先的天文观察仪器
⑤____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⑥____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行业

2023-03-20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名校
7 . 下表是三次工业革命动力(能源)和信息传播方式等的演变。这主要说明(       
动力(能源)信息传播方式/交通工具
工业革命前人力、畜力、自然力(风力、水力)烽火台、驿站/马车、步行等
蒸汽时代蒸汽机、煤蒸汽机车、轮船
电气时代电力、石油电话、电报、留声机/飞机、汽车
信息时代原子能(核能)互联网
A.动力能源呈多样化特点B.信息传播方式由原始到现代化
C.交通工具逐渐发达便捷D.动力技术发展推动信息传播方式进步
2023-12-05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可知“黄鹄号”的建造和试航成功(     

①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②是洋务派致力于“自强”的表现
③借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④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3-11-23更新 | 3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所示为目前出土的13幅汉代牛耕图画像石的具体分布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汉代(     
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米脂、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滕县宏道院、邹城市西粉厂
山西平陆枣园
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
C.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D.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著作记载
《水经注》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
《图经》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农业生产B.商业交往C.国家战略D.社会变革
2023-10-07更新 | 250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