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世纪20-40年代,法国城市化初现端倪;到了70年代,城市化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到1910年,法国的城市化率已达60%。法国近代的城市化(     
A.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B.得益于国家产业革命的快速推进
C.是共和制最终确立的结果D.与三国同盟的军备竞赛密切相关
2 .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始终居各港之首。这带动长江沿岸地区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各沿岸开放城市为中介的结构有序、层次分明的市场体系;一条东起上海、西至重庆,以上海、南京、汉口和重庆四大城市为中心的长江沿岸狭长工业带也逐渐成型。上述现象(       
A.得益于长江沿岸地区的逐渐开放B.表明长江沿岸开始成为经济重心
C.说明长江沿岸工业形成完整体系D.体现出长江沿岸发展呈现均衡性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流行病传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风等为最盛。麻风在13世纪最为猫辄,在欧洲平均每400人中就有一患者,后经严格隔离才停止蔓延,这促进了欧洲医院的设立。1346年欧洲鼠疫大流行,促使威尼斯港口设立检疫,以后的伦敦、巴黎等也颁布了一些防止传染病的法规。中世纪医学基本上由僧侣掌握,只有他们懂得拉丁语,保存了一些古代传下来的医药知识,他们为病人看病,也替病人祈祷,发展成所谓的“寺院医学”,他们把治愈与“神圣的奇迹”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赵秀荣著《西方医疗社会史》

材料二   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德国人弗兰克(17451821)写成《医务监督的完整体系》,其中就谈到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很多问题。同时,还有人呼吁改善监狱卫生、解放精神病人。但这类活动主要是个人活动,直到19世纪,政府才逐渐重视这些问题。

——摘编自【英】基尔·沃丁顿《欧洲医疗五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疾病治疗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欧洲医学取得进步的主要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近年来发现的莎草纸文献,记录了在红海某港口的一份从印度穆泽里斯至罗乌的运货合同。合同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明确了何时何地进行货物交接,规定日期内收不到货款的话应该怎样惩罚。这说明当时(     
A.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已成为常态
B.古埃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商业活动逐渐法制化和体系化
D.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主要商路
5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建设公共卫生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培训了大量掌握基本技能的医护工作者,以集中力量实施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项目。改革开放后,“赤脚医生”、社区医生转变为基层医生,继续行走在基层医疗第一线,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这表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立足基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B.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均衡医疗资源布局
C.提高技术,攻克诊疗疑难杂症
D.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6 . 明代万历《惠安县续志》载:“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去岁大祲(注:严重歉收),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持薯全活人食。薯起八、九月,抵今春仲,可供一年之半,其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与五谷抗长争烈,而又易生,无事粪多力勤,其入巨,每亩地多者收五六千斤。计北边沃壤,传获当倍是;然则以足供年食之半推之,其可省边半饷,岁运半漕,可知也。岂非天地再开辟一嘉生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甘薯来自吕宋,故又名“番薯”B.番薯初始的推广,与时值饥荒息息相关
C.新物种引入,助推动当地海外贸易发展D.番薯因其产量高,造成谷贱伤农的后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据英国外交部一份咨询报告估计,20世纪早期30%~50%的进口商品是被通商口岸居民所消费,尽管他们只是中国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富有阶级向这一地区集中,大部分生产资料也在这一地区消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口岸开放便利了列强商品倾销B.近代市场发育呈现不均衡性
C.传统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D.外贸在沿海地区占主导地位
2024-05-0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为了向清政府宣扬建设铁路的利好,特意在北京宣武门外自资修建了一条一里长的“迷你铁路”,以供清廷参观。据文献记载,此时清人对火车“诧为妖物、视若蛇行”,很快便被朝廷拆除。由此可知(     
A.当时社会保守势力强大B.外国铁路技术还未用于实际
C.资本输出威胁清朝统治D.清政府完全反对近代化尝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如表反映出(     
时间疫病情况史书
公元前674年齐国“民族”流行《公羊传》
公元前544年“真霍乱”流行《公羊义疏》
公元前369年“泰国大疫”《史记·六国年表》
公元前281年“赵国大疫”《史记·赵世家》
A.春秋时期各国战乱不息B.西周时期医疗水平相对落后
C.周王独尊地位发生动摇D.先秦时期流行疾病得到关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潮州韩江上的广济桥建于南宋时期,长五百多米,分为三段。东西两段采用石墩石梁的建筑形式,中段采用可随时解缆移动的浮桥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可谓近代所谓的“开合桥”的先声。

——摘编自李晓杰《桥上桥下的中国》

材料二   19332月建成通车的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连接珠江两岸的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桥的南北两跨对称布置,中跨设置为开启式结构。借助沟通“河南”与“河北”的海珠桥,广州迈出了城市向南扩展的一大步。

——据苏俊杰《珠江之桥——海珠桥》等整理

材料三   196751日,广州人民桥竣工通车。人民桥是广州市横跨珠江的第二座大桥,由广东自主设计建造。人民桥建成后,缓解了海珠桥的压力。此后,每天都有无数自行车驶过人民桥,驶向“河南”的工业区、港口、码头,货车也满载着工业品通过人民桥,去往“河北”。人民桥直接与工业大道相连,为助力广州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广州日报《势若长虹珠江桥求精图变座座新》

材料四   201810月正式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截至2023年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

——摘编自钟夏《港珠澳大桥开通五周年:一桥越沧海湾区谱新篇》

(1)指出材料一、二中“开合桥”“开启式”桥梁的优势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建设人民桥的目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民心桥”的依据。
2024-05-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