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1 . [中华民国防治乱霍]

材料   《上海市防疫委员会(民国)三十五年乱霍防治工作报告》目录

上海市防疫委员会三十五年乱霍防治工作报告目录
一、导言(吴国桢)
二、概论(张维)
三、上海市乱霍流行史及其周期性(范日新)
四、疫情(俞焕文 徐宝瑞)
五、免疫注射(刘绥亘)
六、检疫(戴芳渊 施毅轩)
七、隔离治疗(钱章材)
八、上海市防疫委员会行总上海分署合办临时急救时疫医
院办理概况(王霖生)
九、无致热原(pyrogen—Free)生理结晶溶液注射一八一七次
注射报告(王霖生、刘同坡)
十、病家访问及消毒(夏廉康)
十一、检验(缪卫康)
十二、卫生管理(杨锡龄)
十三、安全饮水(江世澄)
十四、施饮茶水运动(上海青年会饮茶水委员会)
十五、D. D. T灭蝇
(一)D. D. T喷射灭蝇队工作(夏廉堂)
(二)灭蝇灭蚊队灭蝇工作报告(黄家兴)
十六、宣传教育(徐宝瑞)
十七、分区工作(陈邦宪)
十八、储备器材(陈邦宪)
十九、经费之筹措及应用(刘汝聪)
附录
一、组织规程
二、实施方案
三、法规
四、界协助人力财力一览表
五、委员名单
六、干事名单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

(1)根据材料,归纳国民政府“上海防疫委员会(民国)三十五年乱霍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市防疫委员会(民国)三十五年乱霍防治工作报告》目录的史料价值。
2024-04-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的“蓝色纪念碑”记载:“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

史料二 公元前1525年制定的《赫梯法典》第164165条规定:“若某人去抵押并发生了争吵,或者掰碎了献祭的面包,或者打开了酒坛,他要交出一头羊、10片面包、一个容器的啤酒……”

史料三 只有当领主售卖他的啤酒或葡萄酒两周之后,农奴才能售卖自己的啤酒或葡萄酒。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理性时代》

材料二

①公元前60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过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

②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伦人中得到了普及,他们用啤酒来招待客人,还用啤酒制作药物。希腊人也非常热爱喝啤酒,他们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酿制啤酒的方法。

③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中,已有关于啤酒的详细记载。

④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公元前196年左右,当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酿造技术是由埃及通过希腊传到西欧的。

⑤公元4世纪时,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啤酒种类开始变得丰富,其中英国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酿制而成的蜂蜜酒比较有名。英国出现的一种黑啤酒也非常有名,与现代的黑啤酒已经很相似。

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大公威廉四世发布《德国啤酒纯酿法》,规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时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19世纪,有了冷冻机,人们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的处理,这一发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

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成为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啤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啤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棉花的一系列历史考古发现。

发现一:考古学家在距令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发现二:“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摘编自希罗多德在印度旅行时的记述

发现三:下图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棉布单、棉布方巾等汉晋时期的棉织品。据研究显示这些棉布很有可能来源于古印度地区。在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还出土了100克棉铃壳的籽棉。

材料二   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转移

注:图中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考古发现对研究棉纺织业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空间变化,并做出合理分析。
2024-01-30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的图画象形文字,石柱、石壁、石板上的刻字图画铭文中都有反映可可的图像刻画字。

史料二: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来到中南美洲,据其《航海日志》记载,7月30日,西班牙船队抵达洪都拉斯北岸海外的瓜纳哈岛。在这里他们碰到一条又长又宽的独木舟,上面有二十多个桡夫和好几个像是商人或船主或酋长(家属)的男女乘客。“船舱”里放着各种东西和一大堆可可豆。

史料三:西班牙史学家德奥维多在1532—1557年写成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描述了尼加拉瓜地区的可可栽培:“他们在可可树行间也栽种其他树……它们长得高大,大小尺寸是可可树的两倍。它们保护可可树免遭太阳暴晒,用它们的枝叶造成一片绿荫。”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范围真正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体系。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减让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48年1月1日生效。缔约国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就国际贸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特别是对主要商品的税率进行协商达成减让协议。总协定缔结后,成员国多次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的90%在缔约国间进行,是名副其实的“经济联合国"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1)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传播”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01-28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邵东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英国饮茶风俗

17世纪初,茶叶输入到英国,价格昂贵,直到60年代,还只是贵族的饮品。18世纪起,饮茶逐渐成为英国大众消费,饮茶之风盛行。学者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时,搜集到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701759英国茶输入数量表

年代5年进口总额(磅)年代5年进口总额(磅)
1670-1674400261715-17191671564
1675-167949141720-17243501663
1680-16842131725-17294113050
1685-1689440961730-17343293537
1690-1694806631735-17398363332
1695-1699571411740-17446999128
1700-17043360881745-174910198617
1705-17094141231750-175412071103
1710-17149038461755-175913497010

——陶德臣《英国茶叶消费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史料甲   英国诗人彼得·安东尼·莫特创作于1712年的《一首赞美茶的诗》(节选)

酒证明在它最吸引人的时候是最致命的,茶在其最愉悦的时候是最健康的。酒以其有害的烟雾征服了人们,茶征服了酒,尽管酒是人所征服的。酒只能使它所要激发的大脑发热;但茶给予光明,并防止头脑过热。

史料乙   英国画家荷加斯创作于1738年的油画《斯特罗德一家》

说明:油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桌上的茶具,在画面的最前方,还有一个精美的茶盒。

(1)分析说明选择材料一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的理由。
(2)辨析说明甲、乙两则史料的价值。
(3)为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搜集材料?
2024-05-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某中学历史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他们根据曹雨《中国食辣史》、蓝勇《中国川菜史》等著作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关于辣椒的部分早期记载。

名称时间地点记载及出处
番椒万历十九年(1591)浙江《遵生八笺》:“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万历四十二年(1614)山东《群芳谱》:“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
辣茄康熙三十三年(1694)浙江《杭州府志》:“又有细长色纯丹,可为盆几之玩者,俗名辣茄,不可食。”
海椒康熙六十一年(1722)贵州《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辣椒雍正十一年(1733)广西《广西通志》:“每食烂饭,辣椒为盐。”
秦椒乾隆九年(1744)陕西《直隶商州志》:“结角似牛角,生青熟红,籽白,味极辣。”
黔椒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川《城口厅志》:“黔椒,其种出自黔省,俗名辣子,一名海椒……可面可食可淹以佐食。”

材料二   史料记载川人“尚滋味,好辛香”,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川人喜好的“三香”。随着辣椒传入,四川当地风土气候成为适宜辣椒生长的沃土,辣椒很快被用于烹饪食材之列,造成了川莱以麻辣为突出味型,兼重各种辛香味型的特色自乾隆年间开始,辣椒就逐渐代替了食茱萸成为主要的调味品,到嘉庆年间,四川地区的许多方志中已有关于辣椒的记载。

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和土壤,收获期长达半年。光绪《南溪县乡土志》记载,辣椒“二月播子,四月移植”,“粪尤忌展,初耨治,惟以水和溺注之”。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辣椒的火热、刺激能够盖掉劣质食材的味道,能够“下饭”。品种各异的辣椒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方式加工后,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摘编自于帅《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中能得出辣椒在中国种植传播的哪些推论?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期以来川渝地区食辣之风兴盛的原因。
2024-05-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独属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兼具物理空间、社会形态与精神投射的多重维度。

材料一   南宋时期,《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以及《咸淳临安志》相继问世,后人并称“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主要记述南宋临安的皇室宫苑、朝廷机构、物产风俗、历代牧守;《淳祐临安志》主要载述南宋临安的城府、山川;《咸淳临安志》征材宏富,体例井然,对疆域、山川、秩官、风土、人物等内容均有记载,是三本志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临安三志在中国古代都城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比较《咸淳临安志》与《长安志》,显然都城志在南宋时期已趋于定型。都城志发展至两宋时期,体例趋于完备,内容也更为丰富,这与当时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修志风气的盛行分不开。

——摘编自黄硕《临安三志研究》

材料二   临安成为都城的原因,首要问题是财赋。绍兴僻处海隅,州城狭小,其所在浙东地区的物产无法满足行都的财赋供应,距离驻扎在江淮一带的宋军也较远,不利于遥控指挥。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初一,回到临安的赵构将由绍兴府治改成的行宫赐还地方,复为府治,表示不再考虑将绍兴作为行都的候选地。其二是区位。临安有运河交通之便,腹地也比绍兴更广。建康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等条件都更优于临安,但就防御金兵来说,不如临安安全。他放弃在地理上有镇东南之势的建康,选择地势狭窄、僻在海隅的临安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前者太过靠近长江,而后者离金兵更远,且有“重江之险”。

——摘编自包伟民《南宋临安—壮心未与年俱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安三志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城发展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8 . [新航路开辟和物种交流]

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摘编自[意]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

——摘编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材料三   16世纪末,马铃薯来到这个岛上,区区百年之内,爱尔兰人就以“酷食马铃薯”著称。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新航路开辟背景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尔兰人酷爱马铃薯的原因并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史料二   古代雅典城市集公共建筑、私人居所、神庙、街道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于一体,城市整体布局不苛求对称。其城市布局以卫城和广场以及市场为核心,诸多宗教、市政、民居等建筑环绕。整个城市分为宗教性空间、市政性空间和文体性空间。

——据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公共空间》等整理史料三

注:上图为发掘于两河流域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的《尼普尔城邑图》楔形文字泥板地图。图的中心为尼普尔城,西南部及西北部有河流、河渠,渠道将城市一分为东西两半,三面有城墙,护城河及河流屏障清晰可见。城中绘有神庙、宫殿、公园,居民区未标注。

材料二   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3章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4章巍峨帝都罗马(前30537

5章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

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8章社交之都伦敦(16661820

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注: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城)

(1)对材料一的三则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港口卷》扼要记载:“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端,位于长江与东海交汇处,居中国东部沿海岸线的中心,具有控江襟海的区位优势。南宋末年,上海港在上海浦旁孕育而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港口迅速发展,自咸丰三年(1853年)超过广州港。”……“2010年上海港外贸吞吐量达到30225万吨,是1978年的19.2倍。”

——摘编自《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港口卷(1978—2010)》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港口卷》的史料价值,并对上海港的发展作出相关推断。
2024-04-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