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绘画、化妆品等方面都需要胭脂。红花可直接于纤维上染色而无需媒染剂,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红花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北魏的《齐民要术》有专章记载红花的种植方法。此外,贾思勰还提到在当时种植红花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到了唐代,红花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红花的栽培、制作工艺,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元代甚至设置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摘编自王冬松《“红花”“胭脂”考》等

材料二   1519年,西班牙发现了原产于墨西哥的胭脂虫,用它制作的红色染料是欧洲人见过的最鲜艳、最浓的红色。于是,胭脂虫红成为欧洲主要的红色染料,广泛用于纺织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西班牙人从垄断胭脂虫红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16世纪,欧洲画家的调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虫红。17961820年,在墨西哥的年出口总量中,白银占75%,胭脂虫红占12%,蔗糖占3%。在当地的热带低地种植园里,西班牙人强迫非洲奴隶利用仙人掌养殖胭脂虫以提取色素。

——摘编自余玉霞《西方服装文化解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红花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胭脂虫红的生产销售带来的影响。
2024-05-20更新 | 47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问世于1591年的《遵生八笺》记载,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美国汉学家达白安从辣椒的命名情况以及可能传播的三条路线得出了辣椒传播的相关结论。结合如图,从历史解析角度来看,这一结论最有可能是(     

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A.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
B.不同区域不同名称,支持辣椒源多品种说
C.不同记载不同称呼,支持辣椒源于本土论
D.不同学者不同观点,支持辣椒多源理论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文献记载,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来华弘法,被中国禅宗尊为初祖。关于菩提达摩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涉及到茶叶的起源:达摩为了祛除坐禅时的瞌睡,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该故事18世纪传至欧洲后,曾被英国学者塑造成茶叶起源于印度的依据。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

我们可以从各种维度考证“达摩眼皮变茶树”一事的真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1)完成以下提纲。
(1)从人物的维度,考证菩提达摩及其生平的真实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史料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明)苏琰《朱锁疏》
A.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B.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D.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同治年间的《恩施县志》记载:环邑皆山,高山以包谷为正粮,间有稻田,……贫民则以种薯为正务,最高之山,惟种药材,近则遍种洋芋,贫民赖以为生,……邑民食稻者十之三,食杂粮者十之七。由此可知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A.丰富了当地人的食物结构B.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D.使传统自然经济濒于解体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6世纪晚期辣椒传到了浙江,从此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辣椒传到浙江后,以浙江为起点,向南、西、北3个方向传播,形成有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辣椒传播路径和消费区域分布。


中国各地辣椒最早记载情况

地区

记载时间

地区

记载时间

浙江

万历十五年(1587年)

重庆

乾隆二年(1737年)

山东

天启元年(1621年)

台湾

乾隆七年(1742年)

江苏

崇祯十三年(1640年)

四川

乾隆十四年(1749年)

湖南

康熙二年(1663年)

湖北

乾隆十四年(1749年)

河北

康熙十年(1671年)

江西

乾隆十五年(1750年)

辽宁

康熙十六年(1677年)

安徽

乾隆十七年(1752年)

广东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福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陕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黑龙江

嘉庆十五年(1810年)

天津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内蒙古

成丰十一年(1861年)

山西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吉林

光绪十七年(1891年)

河南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新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贵州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海南

成丰八年(1858年)

北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青海

民国八年(1919年)

广西

乾隆元年(1736年)

西藏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云南

乾隆元年(1736年)

宁夏

不详

甘肃

乾隆二年(1737年)

——摘编自邹学校、朱凡《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

材料二   依据方志的记载,辣椒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时间大多可以上溯到清中期。在当时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并无太多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更偏重于主食生产。而长期的粮食短缺,造成了中国饮食的独特风格,即少肉食、多菜蔬、重调味的风格。贵州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缺盐的省份,本省既不产盐,交通也极为不便,盐价较高,辣椒代盐是贵州山民严重缺乏食盐的无奈之举。椒用作调味料自贵州首创以后,逐渐蔓延到四川、湖南。川人自古以来好用辛香料,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由于四川盆地交通不便,与外省的物资交流相对较少,容易形成独特的、以本土产辛香料为主的饮食风格,而辣椒和花椒又恰好都适合在四川种植,且种植成本较低,因此便成为首选的辛香料。嘉庆年间,四川各地的县志中大量出现辣椒种植的记载。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辣椒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吃辣食俗在川黔地区稳定发展和持续扩散的条件。
2024-02-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遭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如北宋王灼于公元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摘编自林国栋、陈如凯、林彦铨的《甘蔗的起源与进化》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由于甘蔗的生长需要热带环境,直到殖民地的兴起以及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强国才开始在殖民地发展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和制糖工业。在近代社会中,糖的生产已经与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力紧密联系起来。蔗糖在18世纪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就如钢铁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正是由于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的广泛种植,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甘蔗制糖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简析甘蔗制糖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甘蔗制糖业的发展与糖果制造业有何关联。
8 . 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 “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 “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A.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
B.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D.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
9 . 16世纪晚期的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但此时辣椒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18世纪中后期,辣椒作为餐桌调料在中国部分地区流传开来;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30%以上的辣椒在中国种植,“辣文化”覆盖人口超过5亿。材料深刻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中国人地矛盾的激化
C.远洋粮食贸易的兴盛D.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

材料二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玉米在中国全国性传播的因素。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2023-09-21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