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下列是两位学者关于屯田制的研究。据此可知(       
研究资料研究结论
甲学者《魏志》建安元年许下屯田之后,“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曹魏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推动统一北方。
乙学者曹操《请增封荀彧表》在许下屯田后的第五年官渡之战时,曹操“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屯田制可能未解决军粮问题、未起到统一北方的巨大作用。
A.屯田对北方统一无影响B.历史解释主观随意明显
C.史学真相最终无法定论D.史料记载影响历史研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是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农人除草图》(摹本)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锄头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镬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
2023-06-29更新 | 366次组卷 | 17卷引用:04·选必二第0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如图所示耕作工具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汉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D.魏晋时期
2023-06-24更新 | 162次组卷 | 22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历史暑假作业:作业1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商鞅还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他还提倡“分田而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劳作形成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农业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新现象出现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据此可知其演变趋势是(     
A.工具:由青铜农具为主逐渐转为铁制农具为主
B.动力:由人力畜力为主逐渐转为人工智能为主
C.主体: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妇女退居从属地位
D.组织:由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生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B.冶铁业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023-01-10更新 | 4311次组卷 | 30卷引用:选必二第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耕作“百亩之田”可以养活五到九个人,比之前养活的人口多。这使得“五口”到“九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百亩之田”和农业生产主力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       
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法家思想已深入人心D.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上,劳作(动)方式不断发生变迁。下面是某些学者就劳作(动)方式提出的观点

观点一劳动方式就是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与社会组织。

观点二劳动方式的变化引起劳动工具的变化。

观点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劳动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它们二者相互作用。

观点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观点五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摘编自张芹菜《马克思劳动方式思想及其当代思考》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劳作(动)方式的变革进行评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22-12-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讲练)-【创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课件与学案讲练(选择性必修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