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墨子》载:“橐(注,鼓风吹火用的器具)以牛皮、炉有两瓿,以桥(注,驱动鼓风器的杠杆)鼓百十。”《越绝书·吴王阖闾内传第四》有“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然后“金铁乃濡,遂以成剑”的记载。材料表明
A.中国是最早铸造铁器的国家B.金属冶炼已经使用鼓风技术
C.水排的使用提高了冶炼水平D.金属冶炼已经使用煤做燃料
2022-01-10更新 | 2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课时基础识记与对点精练(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2 .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表。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时间成就
战国都江堰
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A.注重农业精耕细作B.农业成就最为突出
C.重视农业生产发展D.农业工具不断更新
2022-01-10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课时基础识记与对点精练(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3 .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耒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
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
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及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铜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的分析研究》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摘编自【东汉】崔定《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犁耕技术发展的特征。
2021-07-07更新 | 560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二第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5 .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6 .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D.礼乐制度的加强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2021-04-19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精创】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8 .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
西汉238541347
东汉467954113829

A.经济重心开始向南移动B.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9 . 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B.男耕女织C.土地私有D.自给自足
2021-01-20更新 | 635次组卷 | 40卷引用: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4课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训练
10 . 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桶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这种“水轮”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