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2023-10-03更新 | 471次组卷 | 2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不断解体B.天下观念不断进步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2023-09-21更新 | 358次组卷 | 2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元朝时,福建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时暂罢泉州的市舶司,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政策的变化B.白银的大量外流
C.朝贡贸易的衰落D.丝绸之路的废止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据《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做“传”,用马速递传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时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梁,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朝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唐代驿站的设置已达到了辽东。宋代陕西粮食有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河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期,设京义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明代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运到海河,运至京师。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代漕运管理职责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5 . 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不仅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还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这反映了宋代(     
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民族交融出现新突破
C.海陆丝绸之路兴盛D.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2023-07-27更新 | 36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南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判断,当时这一地区(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A.商业活动较为规范B.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同时能影响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非永恒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旧的衰落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繁盛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间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经济中心

意大利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英国

美国

变迁原因

意大利商人垄断欧亚大陆交易,地中海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在大航海时代牢握海洋霸权,获得发展。

凭借造船技术与海运支配世界经济。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殖民地的大帝国。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变迁”的整体、部分或某一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16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丝路贸易重新兴盛。通过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元廷分别与欧洲、阿拉伯及小亚细亚建立了外贸联系。中西陆路交通线之复杂,商旅之频繁,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海港遍布东南沿海,尤以泉州、广州等七处为重。统治者在海港城市专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使得舶来品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前代,且增长趋势明显。诚如时人所称:泉州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仅胡椒一项,数量非常可观而运往亚历山大供应西方世界各地的胡椒,就相形见绌了,恐怕不过它的百分之一。舶来物品输入沿海港口后,由商贩们贩运、销往全国各地。我国商舶东起高丽、日本,西抵非洲海岸,十分活跃。

——摘编自王珍曙《元时期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外贸法律相继出台、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等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更鲜活的动力。其间,货物贸易规模以年均14%左右的速度持续扩张,200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是1978年的23倍,位列全球第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商品中的占比将近90%。出口市场几乎涵盖了全球所有经济体。对外贸易主体构成实现了多元化。外资企业通过投入资金、先进技术等与中国劳动力要素相结合,纷纷将中国作为生产与出口加工平台,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07-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贞元二年至三年(786~787年),唐朝民间出现了“钱荒",即相较于民间交易对铸币的需求量,实际进入流通领域中的铸币严重不足,市场上由唐前期的“钱轻物重”转变为“钱重物轻”。这一现象反映出(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加剧
C.贵族的生活奢侈化D.新型“通宝"钱收藏价值高
2023-07-10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清时期,徽州、洞庭等地的棉布商人在一 些著名的棉织业市镇开设商号,他们不但按照一定的规格收购成品布匹.还筹办原料,以统—的要求组织市镇工匠进行踹染加工,再按照各地市场的具体要求分类批发销售。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B.徽州、洞庭纺织业最为发达
C.江南市镇经济高度专业化D.市场需要决定国内棉布生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