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据《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做“传”,用马速递传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时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梁,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朝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唐代驿站的设置已达到了辽东。宋代陕西粮食有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河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期,设京义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明代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运到海河,运至京师。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代漕运管理职责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丝路贸易重新兴盛。通过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元廷分别与欧洲、阿拉伯及小亚细亚建立了外贸联系。中西陆路交通线之复杂,商旅之频繁,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海港遍布东南沿海,尤以泉州、广州等七处为重。统治者在海港城市专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使得舶来品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前代,且增长趋势明显。诚如时人所称:泉州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仅胡椒一项,数量非常可观而运往亚历山大供应西方世界各地的胡椒,就相形见绌了,恐怕不过它的百分之一。舶来物品输入沿海港口后,由商贩们贩运、销往全国各地。我国商舶东起高丽、日本,西抵非洲海岸,十分活跃。

——摘编自王珍曙《元时期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外贸法律相继出台、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等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更鲜活的动力。其间,货物贸易规模以年均14%左右的速度持续扩张,200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是1978年的23倍,位列全球第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商品中的占比将近90%。出口市场几乎涵盖了全球所有经济体。对外贸易主体构成实现了多元化。外资企业通过投入资金、先进技术等与中国劳动力要素相结合,纷纷将中国作为生产与出口加工平台,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07-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同时能影响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非永恒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旧的衰落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繁盛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间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经济中心

意大利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英国

美国

变迁原因

意大利商人垄断欧亚大陆交易,地中海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在大航海时代牢握海洋霸权,获得发展。

凭借造船技术与海运支配世界经济。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殖民地的大帝国。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变迁”的整体、部分或某一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16更新 | 138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存在着茶叶商品和其他实物商品相互交换的情况。与茶叶进行交换的主要商品首推马匹,茶马贸易曾经是明代重要的茶叶贸易形式。当发生战争时,政府大量收购茶叶换取马匹,茶价便会提高,战争结束后,茶价就会下降。明清市场多用白银购买茶叶,茶叶和其他商品的交换日渐减少。在茶叶流通中存在着茶叶的赊买赊卖和预付货款等商业信用,一部分茶商演变为包买商。明清时期茶叶不仅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有国际市场。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价值银400万两。

——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形式探析》

材料二


——摘编自闻《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8~1936年中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明清至近代中国茶叶贸易中得出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源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并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千余年;同时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贸易航线;对外商采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常加存问”“以示绥怀”的宽弛政策。大都市和商邑蕃货入市,外商云集,国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住唐者数十万人。宋朝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京师置榷易院为管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并颁布市舶条例。元代继续奉行“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的开放政策并扩置市舶。

——摘编自沈光耀著《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清政府统治晚期,于既有的被迫开放的“条约口岸”之外,主动开辟埠头三十多处,称为“自开商埠”。面对甲午战争之后的财政困难,总理衙门奏说:“计惟添设通商口岸,藉裨饷源。”相对于“约开”口岸中各种主权的丧失,自开商埠“由我自握其权……以期振兴商务而保主权。”自开商埠的发展,带动了近代工业、金融、通讯、城市建设等经济部门的兴起,从而使这些传统的封建商业性城市转变为具有近代经济行业的新型城市。自开商埠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刘文俊《自开商埠及城市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自开商埠出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三   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政府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