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倭人国家便开始定期晋见汉朝设在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的官吏,从而揭开了中日官方贸易的序幕。这一时期的中日贸易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且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遣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由于日本当时的商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中小商贩还不具备来华贸易的实力,当时,官方贸易仍据主导地位,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废止而衰微下去。

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间的外交关系断绝,影响和制约了官方贸易,由于元朝时发动征日战争,官方贸易受到冲击而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出现许多专业商人,随着日本国内庄园经济的发展,日本出现了许多以庄园为依托的秘密贸易港,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莳绘、螺钿、水晶、扇子、刀剑等也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除倭患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这成为明廷的沉重包袱,中日官方贸易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也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日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明代中晚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群体人物的写意。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文若虚经商破产,便与他人泛海经商,他一两多银子购买的洞庭红,在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归之时,在荒岛上发现珍宝,于是便大发横财,终为巨富。《乌将军一饭必酬》中商人王生屡屡不顺,多次遭遇劫匪,其婶娘杨氏,反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堕了家传行业”,要“大胆天下去得”,王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此以后,出去营运,遭遭顺利。不上数年,遂成大富之家。”《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拾到六两银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义”战胜了私利,他拾金不昧,终得善报。《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小店主刘德乐善好施,而有“刘长者”之谓。

——摘编自李洁《文学视域下东西方文化语境比较——以《鲁宾逊漂流记》与“三言”“二拍”经商题材小说为例》

材料二:在英国时代背景和海洋文化的熏陶下,1719年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19岁的青年鲁滨进不安于其中产阶级家庭悠闲平庸的小康生活,“一心向往出海航行,满脑子都是对航海的种种幻想”,违背父母希望其当律师的意愿,擅自离家去航海经商。他远航非洲的目标很实际;给他兴旺的巴西种植园再买回一些奴隶。由于触碓他独自一人章免于难,漂流至南美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在那儿他凭借自己的劳动顽强地生活了28年。期间,鲁滨进还教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教会他英语。“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故事都是英国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

——摘编自魏颖超《鲁滨逊精神两面观》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言”“二拍”所映的商人形象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经商行为对当时世界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我国已有了茶叶生产,在四川地区还出现了茶叶贸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兴起了许多茶叶种植和加工的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入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力量增强,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隋代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北方地区的人们开始喜欢饮茶习俗,影响甚至及于塞外少数民族,他们也逐渐嗜茶。北方的茶叶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这就加速了茶叶商品化过程,南方农户开始大量种植茶树。由于茶叶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与种植稻麦的农户不同,他们是从事以出卖茶叶为目的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出售多余的产品。因此,这类农户已兼具商品生产者的功能了。宋政府不断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兼营茶业农户的生产实际,规定可以用茶叶折税。

——孙洪升《唐宋时期的茶叶生产与商业资本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茶叶种植销售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严禁民间海外贸易。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信《明清与当今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欧洲则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不同,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唐书》记载:“新罗、日本、东夷诸蕃,尤重其文,每遣使入朝,必重出金贝以购其文化。”除书籍外,亦购买其他物品。中日商人贸易则是以海船“交贸诸物”为主。唐朝近邻西方及西南方各国都派使者来朝贡,因此设立蕃坊以供其居住。《宋史》记载:“高丽、回鹘、黑水诸国,又各以风土所产与中国交易。”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诸货外运各国,各国物资则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

——摘编自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荷兰在国际政治上获得独立国家的地位,是依据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媾和条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荷兰在造船以及航海技术上积累了优越的实力。商人积极在里斯本收购胡椒,在欧洲转卖。他们出资设立东印度公司。17世纪初,享有特权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瓦解了葡萄牙的多数权益,又以武力赶走想参与亚洲贸易的英国商人。

——摘编自【日】谷公俊等《兴亡的世界史》

材料三

年份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进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出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
1994236611.6%1156.111.2%121011.9%
20015096.52435.52661
20026207.728.6%2951.726.5%325630.3%
2007217659561.212204.6

——摘编自董腾《建国70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演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朝、近代荷兰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荷兰对外贸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4—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2024-05-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 )历史试题
7 . 人类发展史表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海路逐渐兴起,陆路逐渐式微,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大有取而代之趋势。就中国而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权势力强盛,这时陆路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古丝路主要是一条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相随而至,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摘编自《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的变化。
2024-02-01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达,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材料二:1997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断了亚洲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增长。香港支柱产业悉数濒危,1998GDP出现多年未有的负增长。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果断采取措施,牢牢遏制住了经济下滑。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使香港旅游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中央政府多次表示在必要时将动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帮助保卫港元,对投机势力形成强大震慑。香港对抗狙击金融危机取得胜利,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能够成功应对香港金融危机的优势。综上谈谈你有何启示。
2024-05-1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合股经营迅速发展。微州商人、山西商人,都有合股经营的传统。“近亲者乃至同乡问的合伙,即合股”的经营方式为当时所盛行。清代山西商人采用合股经营的现象更为普遍。据记载,山西介休富民吴龙图等十六人各出股银数万两,交侯生芸领本贸易,“自奉天以至浙江,皆有字号”。一家字号可以由多家股东共同投资,而很多股东联合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可以同时经营多家字号。在合股形式下,投资者(股东)并不直接插手具体业务,字号的管理工作皆另委专人负责。股东的职业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投入的资金属于商业资本的性质。字号店商人通过掌握加工环节进入了生产领域,但仅仅发生在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业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6世纪,富有的欧洲银行家们组织了很多合股公司,控制了所有的海上贸易,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利润。这些早期的合股公司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放的工具。合股公司具体的经营管理都委托给富有责任心和经验的董事们,而这些董事又可以挑选可靠的人管理公司的业务。这种方式吸引了各种分散的人——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将他们的储蓄金投入各种商业冒险事业,从而能轻而易举地动员起欧洲资本投入海外事业。东方商人无法期望与强大的、非个人的合股公司竞争。世界贸易为东印度公司、地中海东部公司等控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工商业合股经营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早期欧洲合股公司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合股经营字号和近代早期欧洲合股公司在作用上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来,“封贡制度”下的中朝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但壬辰倭乱后,中日长期处于国交断绝的状态,商船的往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由于日本不在藩属之列,故没有向清朝朝贡以便乘机直接贸易的途径。但由于中国丝织物品质优良,因此日本国内需要量极高。康熙元年(1662),荷兰失去中日贸易中介地台湾以后,进口到日本的只有在京丝、弁柄丝、波斯丝,同时,康熙二十四年(1685)日本的生丝进口特权,又被细分为白丝、黄丝、下等丝等类,并且同年生丝交易量只被分配为贸易总额的1/3,因此长崎的生丝进口贸易也急剧下降,根本不能满足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于是,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日本需要通过与朝鲜的“中介贸易”,来获取所需的丝等中国货物。这样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供给途径,这条商路对日本具备独特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段光达《东北亚地区各国间近代贸易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东亚封贡秩序下,由中、朝、日彼此需求的丝、银、人参等物品,串结起来而形成乃至繁盛的国际商路,将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区域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在当时国际环境束缚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维系商路的物品失去往日的价值,商人们便因利益的缺失而慢下了忙碌的脚步,随着商人们为追逐商品利益而另辟蹊径,这条商路亦便渐失往日的繁华。但它曾经负载的意义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在倡导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今天,还有值得借鉴的现实作用。

——摘编自费驰《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商贸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