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的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使得中国城市在近代化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点:开埠成为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拉开了帷幕;“因商而兴”是中国城市向近代化发展的基础,由开埠通商而产生的巨大商业力量,成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中的新动力,商业功能日益成为近代城市的主要功能;由于兴办近代企业,使城市发展有了独立的经济保障和经济依托,从而加快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步伐。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一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摘编自(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材料三   本次规划重点在于描绘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共同蓝图,以及各城市携手共进的路径举措。规划提出以下举措:共同塑造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打造全球领先的知识集群和高端制造集群,让都市圈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影响力和经济活力的地区;……共同传承与彰显江南文化,共享高品质的服务,让人们拥有诗意的栖居环境。

——摘编自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城市特点并分析巴黎城市建设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天津城市变化


注:①修建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天津卫城;②紫竹林商业中心;③大胡同商业中心;④经济中心;⑤政治中心

——据张秀芹、洪再生《近代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伦敦律师查尔斯·皮尔森发现,由于当时的通勤只能依靠步行,因此,他计划修建一些城市边界的铁路线,并将其中心路段设置在中央城区街道的地下,他希望新路线可以帮助人们搬离城中心的“窝棚”,在花园围绕、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下生活。1863年1月,全长7.5千米的地下铁路宣告完工,遗憾的是,皮尔森已于完工前一年9月离世。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开拓者在地下铁路开发的道路上接力前行,一群富有远见的人打造了伦敦地铁,让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体系,更是伦敦得以发展到现有规模不可或缺的关键机制,如皮尔森所愿,地铁延长了人们的居住距离,同时也保持了中心城区的紧凑和开放。伦敦地铁成了伦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史——火车、工程师与工业文明的故事》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天津城市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地铁修建对于伦敦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古时期,人们只称“城”,而不称或少称“城市”。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摘编自徐龙国《中国古代城市与文明起源》

材料二   中国早期城市制度是由《周礼》规定的。在《周礼》之后,古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国家的权力确认。从秦汉以后到宋,中国的城市政治制度既体现为国家结构的严密,也体现为市场和社会、家庭要素的功能性导入。

——摘编自姚尚建《在城市革命之前——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巩固》

材料三   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中国城市发生分化,部分城市衰落,而另一部分城市因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脱颖而出,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沿江、沿海的中等城市相继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却也较早承受了转型时期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后果,不得不摸索出一套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英国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1)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简析材料一、二、三中推动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早期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近代英国发展公共事业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城市是在明末清初战火焚烧过后的废琥中发展起来的。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乾隆年间,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了明显超过明朝的发展形势,城市经济发展得到长足进步,交通尤其较为便利,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江浙一带、长江沿岸和大运河一带城市的发展也都超过了前代。内地、边远地区的省府州县城市也得到发展,如昆明、西安、太原、贵阳等。除此之外,北京、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城市,其中北京的人口超过百万,成为中国第一大臧市。苏州、广州的人口也接近百万,其余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城市有数十个。

——摘编自张海霞《论清代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材料二   时隔近十年,美国传教士布朗于1909年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不禁“为近十年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惊讶”,布朗观察到中国人,从净水设备到蒸汽设备,再到发电设备以及各种制造设备,他们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也发生了在布朗看来“最快和最明显”的“巨大变化”拿北京来说,整齐规划的街道、人行道、下水道,以及其他代表现代化程度的事物,诸如电话、电灯,以及身着统一制服的警察等,一应俱全不仅是北京,“中国很多其他城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变革”,“整洁漂亮的马路不再是通商口岸和租界的专属,这些漂亮的马路在中国的天津、南京、济南、青州以及其他城市都能见到”。

——摘编自郑志刚《晚清的“经济增长奇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中期城市经济得到长足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城市发生的新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农业社会逐渐发展到工业社会。18601920年,美国城市数量增加了十余倍,城市人口增长了约15倍。18901910年美国城市数量增加了61%,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数量增加较多,1910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的总人口高达2000万,是1890年所有城市人口的总和。与此同时,西部开发的进程加快,美国边疆不断向西蔓延。1862年的《宅地法》颁布后,大量移民西迁,推进了西部边疆的开发,而铁路路线系统更新,钢轨取代了铁轨,也为移民西迁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一时期,东北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歌猛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有轨电车和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

——摘编自武文霞《美国城市化经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据美国学者斯金纳尔估计,1843年,中国超过2000人的城镇有1653个,城镇人口为2072万,在总人口40500万中占5.1%;18431894年,中国城镇人口从2072万增至2351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5.1%增至6%。18941949年,城镇人口从2351万增至5765万,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6%增至10.6%……从世界范围来看,1875年印度的城市化率,仅比中国高出约3个百分点,但1951年印度的城市化率达到17.6%,比中国1949年的城市化率高出7个百分点。

——摘编自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美国不同的原因。
2022-12-11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化学产业为主导的技术革命使德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德意志帝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1871—1913年间工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501.7万人飙升至1172万人,增长率高达134%。在德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城市发展最为迅速,以至于出现了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极速城市化”,1871—1910年间德国城市人口净增2413万人,而总人口增加了2386.7万人。1891—1910年间,大约有91个城市推行了行政区合并政策,这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73万。新增人口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住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供水、排污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的基建步伐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挑战。

——摘编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速城市化与公共卫生危机》

材料二:1820年—1949年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
18203737724206.5
18404128127696.7
18434172428256.6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三:1978年以来中国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速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杜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5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指出,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工业生产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实行一系列城市管理彻底组织化的措施,形成了由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官方化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半官方化社会团体等纵向组织构成的组织网络。区政府按照市政府机构的构成在本级设立相应部门,进行辖区内城市事务的管理工作,这种强调上下相互对口的机构设置方式组成专业性“条条”;从对上归口管理的角度,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形成了另一种“条条”关系。

——摘编自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

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化学产业为主导的技术革命使德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德意志帝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18711913年间工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501.7万人飙升至1172万人,增长率高达134%。在德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城市发展最为迅速,以至于出现了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极速城市化”,18711910年间德国城市人口净增2413万人,而总人口增加了2386.7万人。18911910年间,大约有91个城市推行了行政区合并政策,这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73万。

——摘编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速城市化与公共卫生危机》

材料二   如表为1820年—1949年若干重要年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
18203737724206.5
18404128127696.7
18434172428256.6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速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阻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