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曼彻斯特的城市化

甲: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最常见的后果是寒热病,我还屡次见到由此引起的肺痨病例……

——《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

乙:


丙:以棉纺工业中心的曼彻斯特为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的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1794年为3家,而到1821年则多达66家。1853年时,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数为108家,达到了顶峰。除了厂房,城市中还有其他大量生产性建筑。


——据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等整理

材料二   


——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经过19世纪工业城市改造工程,现代都市整洁、卫生、舒适的物质环境初露端倪,居民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编自《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1)材料一可用于说明曼彻斯特城市化中的什么问题?概括说明理由。为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
(2)根据材料,为我国某新兴工业城市提几条加强城市管理的建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近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

序号时期主要特点

城市公共空间结构呈现出构成型形态、日益世俗化,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

“栅格式"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运用,造就了简单机械重复的街道,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积极的、人们互相影响的场所,被剥夺了它的历史作用。此时期城市发展呈现功用型形态。

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英美等国政府加大从美观舒造、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干预改善域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开发型时代到来。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提取西方城市公共空间三个阶段的特征,并分析说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3 . 表1、表2是近代英国报刊业大事年表(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党报时期”

时间概况
16401660出版30多种报纸和新闻印刷品,如保皇派创办的《神圣帝国信使报》《学院信使报》,国会派《公民信使报》《不列颠信使报》等,报道英国革命、国会、皇室的新闻。
1665《牛津公报》创刊,英国第一份真正的报纸,报道官方新闻及社会新闻。
1688“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创办《辉格考察家》《自由人》,托利党创办《考察家》《每日新闻报》,由一些文化名人为其撰稿,报道两党活动。
1731《绅士杂志》创刊,主要报道国会问题。

2“商业报刊时期”

时间概况
1785创办《泰晤士报》。该报售价低廉,致力于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及时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后跻身英国一流报纸行列。
1801非政治性的《每周快讯》在伦敦创刊。
1837英国工人宪章派左翼领袖奥康瑙尔创办《北极星报》。
1855《每日电讯》创刊,售1便士,是英国最早的“便士报”,成为廉价报纸的先驱。
1862共有报纸1165家,杂志213家。
1896北岩爵士创办《每日邮报》,报道内容贴近市民生活。

——摘编自王达奇《简述西方国家报业的发展阶段及规律》

(1)据表1,指出英国报刊业的特点。
(2)据表2,说明英国廉价报纸流行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上海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4-04-0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3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例,形成“华洋杂居”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沪各国侨民总数已达1.5万余人。1942年达到8.6万余人。他们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等经济活动。1852年上海总人口为54万余人,到1936年增长到380余万。这380余万人中至少有255万人属于由外地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是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天津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1891年到达天津的轮船为672艘,吨位为507464吨,是1861年轮船数的6倍、吨位的19倍。天津“车驴轿马,彻夜不休。电线似蛛网,路灯列若繁星。制甚得法,清雅可观,亦俨如一小沪渎焉”。19世纪末,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摘编自刘清越等《天津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述近代上海和天津城市变迁的表现。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因素。
2023-08-28更新 | 18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心村老校区(新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9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概况清末街道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2-23高二下·江西上饶·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万人)城市化率(%)
194954167576510.64
1960662071307519.75
19636917211648.5616.84
19789625917249.6117.92
199211717132374.3527.63
200012674345906.3136.22
201113473569078.63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2023-09-20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概况

中世纪时期
当各国的侵略者席卷罗马帝国时,制造精美家具的技术也就丢失了。 家具仅被看做房子的一个实用部分,而不是艺术品,而且毫无舒适度可言,任何关于舒适的标准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的家具形式中,X折叠椅的样式最为流行,这种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
家具风格变得多样化且更加舒适。家具装饰上出现了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炫耀的渴求。

维多利亚时期
机器和工厂的出现,意味着可以生产更多的家具和更多的装饰品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而且只需支付更少的钱。分工使得原本连贯统一的制作过程分离,减少了整个产业链中成员的接触和交流,引起设计和制造水平的下降。工厂生产条件的恶劣,也使工人缺少创造性的头脑。

-—摘编自(美)莱斯利 · 皮娜 《家具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说明上述三个时期家具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化”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南宋时期的城市化率达到了22% …… 当时,打破 了唐代以来城坊制的旧格局,实行街巷制的新体制,并大力发展各类手工业、服务业、娱乐业、 广告业,同时取消流传千年的宵禁,大兴夜市。而且,户籍制度也不像唐代那样严格(唐代户 籍分为编户和非编户,编户称为良民,非编户称为贱民,贱民不得独立门户,须与良民共用一 个户口本),流动人口统称“浮客”,在城市居住一年即可落户,不少城市,浮客已多于主户。

——摘编自刘奇著《中国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经济结构发展畸形,造成近代中国长期的贫穷 与落后。但是,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 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 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化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10 . 【古代到近代的城市变迁】

城市布局是展示社会发展的橱窗。农业社会的渐进和工业时代的到来,自身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无不改变着城市的面貌。

材料一


材料二有学者总结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是多中心结构(如下图)。


开埠后,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在租界内部形成了外商聚居区,而在各租界交界处,则形成了商业贸易发达的工商业区。近代城市或利用水路、铁路等新型交通之便,或因外围地区土地价格低廉,在原有行政中心之外的区域开辟新区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使得城市内部产生了明显的区域分异,形成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区。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一卷绪论和全国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长安城、南宋临安城城市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