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9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概况清末街道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2-23高二下·江西上饶·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万人)城市化率(%)
194954167576510.64
1960662071307519.75
19636917211648.5616.84
19789625917249.6117.92
199211717132374.3527.63
200012674345906.3136.22
201113473569078.63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2023-09-20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某学习小组以“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

——摘编自赵秀芬《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则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 英国查德成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观念之父,,和英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1843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环境卫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社会每一个人。从1844年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向社会宣传倡导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促进清洁协会、城市卫生健康协会等群众卫生组织。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同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中央卫生署。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标志着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并拆除贫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干预,这对20世纪以后英国实施福利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4)通过本课题研究,谈谈你的收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曼彻斯特的城市化

甲: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最常见的后果是寒热病,我还屡次见到由此引起的肺痨病例……

——《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

乙:


丙:以棉纺工业中心的曼彻斯特为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的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1794年为3家,而到1821年则多达66家。1853年时,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数为108家,达到了顶峰。除了厂房,城市中还有其他大量生产性建筑。


——据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等整理

材料二   


——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经过19世纪工业城市改造工程,现代都市整洁、卫生、舒适的物质环境初露端倪,居民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编自《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1)材料一可用于说明曼彻斯特城市化中的什么问题?概括说明理由。为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
(2)根据材料,为我国某新兴工业城市提几条加强城市管理的建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3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例,形成“华洋杂居”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沪各国侨民总数已达1.5万余人。1942年达到8.6万余人。他们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等经济活动。1852年上海总人口为54万余人,到1936年增长到380余万。这380余万人中至少有255万人属于由外地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是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天津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1891年到达天津的轮船为672艘,吨位为507464吨,是1861年轮船数的6倍、吨位的19倍。天津“车驴轿马,彻夜不休。电线似蛛网,路灯列若繁星。制甚得法,清雅可观,亦俨如一小沪渎焉”。19世纪末,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摘编自刘清越等《天津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述近代上海和天津城市变迁的表现。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因素。
2023-08-28更新 | 17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心村老校区(新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 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价值增殖的资本,放贷可以收利的意识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将所获财富部分地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胆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

——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美国真正的城市化高潮始于19世纪初。与东部沿海城市的私人主导的自发发展相比,联邦政府则更重视开发内地。 一系列运河的开挖将沿海和内地连接起来,铁路的修建也推动了中西部城市的发展。20世纪初,大城市里电报、自来水、电灯等设施得到建设,钢和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创造了新的城市形态。这个时期工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开始影响到城市 的居住环境,因此,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以奥姆斯塔德为领军人物的城市美化运动,各个城市都争先恐后地发展自己的公园系统。

—— 摘编自赵亮《美国1920世纪城市发展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城市培育的新的经济理念,结合15、16世纪相关史实说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在近代欧洲文明成型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化”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南宋时期的城市化率达到了22% …… 当时,打破 了唐代以来城坊制的旧格局,实行街巷制的新体制,并大力发展各类手工业、服务业、娱乐业、 广告业,同时取消流传千年的宵禁,大兴夜市。而且,户籍制度也不像唐代那样严格(唐代户 籍分为编户和非编户,编户称为良民,非编户称为贱民,贱民不得独立门户,须与良民共用一 个户口本),流动人口统称“浮客”,在城市居住一年即可落户,不少城市,浮客已多于主户。

——摘编自刘奇著《中国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经济结构发展畸形,造成近代中国长期的贫穷 与落后。但是,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 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 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化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

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最终成效不大。

——摘编自彭大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简要回顾》

材料二   19335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英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排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好转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2020-08-25更新 | 239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0届高三模拟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