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唐以前,四川盆地内除川西平原外,其他区域开发程度很低,与外部经济交往规模不大,主要以川西平原地区通过川北的栈道和直接经过长江顺流而下同外部往来的方式进行。在此状态下,巴郡(重庆)仅起着过境驿站的作用。中唐以降,随着川中、川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嘉陵江流域及沱江流域逐渐成为四川的最重要的根、棉、麻丝产区。北宋中晚期,随着嘉陵江流域与外部经济交往的增多,重庆的川江枢纽地位逐渐成为现实,地理优势日趋明显。南宋时期,大散关一带的战争频发,大量的粮食、军需物资通过长江、嘉陵江运往川陕前线。频繁的水路运输使重庆到南宋时已发展成为“两江商贩,舟楫旁午”的集运输出大港。

——摘编自周勇《重庆通史》

材料二:1873年,中国近代设立最早的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其初涉长江就遭到了英美航运公司的敌对。就连一贯在长江航运势力中争分夺利的美国旗昌和英国太古轮船公司也暂时停止了相互倾轧,把挤垮招商局作为共同的目标。1874年7月,太古洋行的上海分经理给伦敦写信时曾说:“我们和旗昌洋行正在共同研究对付中国公司的办法。”待招商局船只进入长江,太古洋行和旗昌洋行疯狂下调运费,“长江减至二两”,“使它仅能维持生计”。此外,旗昌与太古两家航运公司还商定“同拦扬子江载运之业”、宣称“不许别公司同行矣”。这种不惜血本竞争凸显了外轮航运势力扼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企图。

——摘编自朱杰《试论晚清列强对长江内河航运权的侵夺和影响》

材料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自己修建成的。但运河一直被英法控制,每年从运河获得巨额利润。1956年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的全部财产、权利及义务均移交埃及。英法立即对埃及进行经济制裁,并在地中海调兵遣将。10月,英法出动大批轰炸机对埃及机场进行轰炸。纳赛尔号召人民开展游击战,坚决表示战斗到底。这时,阿拉伯国家纷纷与英法断交,断绝对英法的石油供应。11月10日中国政府将2000万瑞士法郎现金无偿地送给埃及人民。美国企图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为此下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并以实施经济制裁威胁英法。1956年11月6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2月3 日宣布从埃及撤军。1957年4月,运河在埃及政府管理下全部通航。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四:1983年,中国交通部提出“有水大家行船”的方针,鼓励地方航运企业进入长江干线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84年,长江航运管理局撤销,组建长江航务管理局,建立政企分开的长江航运管理体制。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长江航务管理体制经历多次重大改革,在相应的历史阶段都较大地释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基本适应了长江航运生产力与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16年,长航局深化长江航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集中统一、权责一致、关系顺畅、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长江航运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有效保障了长江航运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摘编自邹雪妍《开启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重庆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外轮航运势力对近代中国航运业压制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有利的国际条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长江航运改革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的出现让远距离海运得以实现。春秋战国时期,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让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木板船结构日趋复杂。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驶风技术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让古人“见风使舵”成为可能。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继续领先世界。唐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运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开拓出超过一万海里的世界性远洋海运线。宋元两代设立了航海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清代前期政府推行闭关政策,传统海运逐渐衰落。

——摘编自沙虞《中国古代航海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货轮开始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内陆,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中国商人开始提出借鉴西方的科学知识,自主开创新式海运,并得到李鸿章等一批在朝官员和爱国商人的支持。187211月,由李鸿章、徐润、唐廷枢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海运由此起步。到1927年,中外海运的市场比重依然是外国商船占70%-80%、我国商船占20%-30%的格局。抗战时期的日本统治区,日本控制了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国海运业也“颠沛流离”。以轮船招商局为例,抗战时期由上海转移至香港,后又迁址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9年又随国民党迁往台湾。

——摘编自张诗雨《晚清以来我国海运事业的衰败与发展》

材料三   1981年,交通部将国营航运的全国营运由原先的计划拨款改为了银行贷款,年利率也优惠到了3.6%,还本付息时间为使用第一期进度款的10年内。通过金融杠杆的刺激,海运行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以中远公司为例,从1978年到1988年的短短10年内,船舶从510艘发展到了610艘,吨位也从857.4万载重吨发展到1400万载重吨,年货运量从3600万吨翻了一倍多,达到了7600多万吨,航线到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00多个港口。

——摘编自中国交通新闻网《畅通天下便利全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运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海运不同于古代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海运迅速发展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1919年,孙中山著成《实业计划》,其中交通建设论述最为详细。他说:“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同时,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

——摘编自张汉静、邢润川《论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科学构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1.6.15《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交通建设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3-12-20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交通传入中国,官僚阶层开始配有私人轿车享受汽车待遇。城市工商业者也有小轿车,但更多是人力车。这些私车华丽,多挂“某宅自用”的铜牌。普通居民区交通设施差,至1918年,北京修筑的道路“无风三尺土,微雨满街泥”。北洋军阀时期,国内长途交通票价较贵、 服务差,还经常遇到政府兵痞强行挡车征用。

——摘编自昊建庸《北京城市生活式》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乘坐公车逐渐普及,政府严格控制干部配车,市内交通方面,除了个别领导,一般干部出行都和普通市民无异。传统的人力交通工具如轿子、人力车等在中国城市中就绝迹了。长途交通实行低运价,铁路票价仅为建国前的1/5。整顿了过去客车肮脏和拥挤现象,很多列车为妇女幼童和不吸烟旅客设置专门车厢,主要车站添设了母子候车室、医疗处等设施。普通劳动者聚居的生活地区道路交通系统得到了改善。1957年初,12个原来没有公共汽车的城市有了公共汽车,国家对西安等西部城市重点建设,兰州等城市还修了环行铁路。

——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1949—1957)》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前, 英国城市公共交通已经颇具规模,但基本由私人投资者进行建设、运营、管理。政府关于城市交通的政策与措施相当有限,常出现换乘不衔接,票务系统不统一,管理混乱。50年代,英国制定交通发展战略。70年代初,政府建立客运交通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总体协调。同时认识到交通还要顾及环境、土地使用、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问题。2004年英国又开始关注影响城乡交通发展的一切政策和制度建设,并强调对“人”的关注,更加强调“综合性”、“参与性”。

——宿凤鸣《浅析英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沿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民国时期城市交通出行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城市交通建设的进步,并分析进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变化,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英两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共同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