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6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通道裹挟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从唐帝国中期开始,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态势。洪州(南昌)、江州 (九江)、吉州 (吉安)、饶州(上饶)乃至南端的虔州(赣州)等城市皆因临水交通便捷而崛起成为一方的经贸中心。进入宋代,江西人文鼎盛,经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在宋代文坛各领风骚,而后的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文天祥也如星光闪耀。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形成,“无江西人不成码头”在运河一线成为风景。在运河的治理过程中,江西的朝中贤达如欧阳修、王安石、侯叔献、万恭等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近代以来,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不再顺畅,大庾岭古道也逐渐趋于清冷,这条自唐宋到明清时期繁忙的国脉开始萧条,江西似乎回到相对封闭的格局中。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要实业救国,提出要沟通大江大河,把赣粤运河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但国弱民贫限制了理想的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对开凿赣粤运河一直抱有热切的期望,但交通部门水运网方案的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耽搁。在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之后,江西“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格局加快形成。“十四五”期间,江西正在绘制一幅国内大循环的水运蓝图——浙赣粤运河。在蓝图中,既有与历史对接的赣粤运河,还有与时代相通的浙赣运河,这将使江西实现新的腾飞!

——摘编自谢光前等《流动的运河与江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运河在江西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西“落后”的原因,并概括现代江西运河战略的特征。
2024-05-11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潮州韩江上的广济桥建于南宋时期,长五百多米,分为三段。东西两段采用石墩石梁的建筑形式,中段采用可随时解缆移动的浮桥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可谓近代所谓的“开合桥”的先声。

——摘编自李晓杰《桥上桥下的中国》

材料二   19332月建成通车的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连接珠江两岸的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桥的南北两跨对称布置,中跨设置为开启式结构。借助沟通“河南”与“河北”的海珠桥,广州迈出了城市向南扩展的一大步。

——据苏俊杰《珠江之桥——海珠桥》等整理

材料三   196751日,广州人民桥竣工通车。人民桥是广州市横跨珠江的第二座大桥,由广东自主设计建造。人民桥建成后,缓解了海珠桥的压力。此后,每天都有无数自行车驶过人民桥,驶向“河南”的工业区、港口、码头,货车也满载着工业品通过人民桥,去往“河北”。人民桥直接与工业大道相连,为助力广州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广州日报《势若长虹珠江桥求精图变座座新》

材料四   201810月正式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截至2023年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

——摘编自钟夏《港珠澳大桥开通五周年:一桥越沧海湾区谱新篇》

(1)指出材料一、二中“开合桥”“开启式”桥梁的优势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建设人民桥的目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民心桥”的依据。
2024-05-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后,将战国时期各国道路整合成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开辟出通往岭南地区的水陆交通线。汉唐时期,南北道路交通空前加强,西北、东北、西南陆路交通进一步向外拓展。宋代,民间开辟且免征商税的私路出现,官路体系下驿路与县路之别正式制度化。元朝陆路交通以大都为中心向各个行省和统治区延伸,尤其是向东北、西北、西南方向延伸更广。明代基本承袭了元代的陆路交通格局。清代根据驿站设置状况,将驿路分为三等:主要由北京通往各省城的官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的大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小路,官路和大路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需要。

——摘编自曹家齐《万里通途:中国历史上的陆路交通》

材料二   2008年底,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4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一级公路54216公里,二级公路28522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例为10.72%。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199.56万公里,路面铺装率达到53.5%。公路密度由1949年的0.84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比例增加到98.54%和88.15%,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88.6%,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贫困老区的各个角落。公路养护里程475.7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8.2%。

——据李晶《中国公路建设60年:从8.07万公里到373万公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道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公路建设的新发展,并对其成就进行简要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公路兴修简况
1912张銮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由民间商人集资,并于1916年修通
1913湖南省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
1915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广西冠(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
1917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为参加一战,北洋政府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
1927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
1932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奉命督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仿照国外中央贷款筑路办法,筹集基金,贷给各省作为补助筑路之用,并组织三省道路专门委员会统筹规划工作在浙江溪口召开了苏,浙、皖,赣、鄂、湘,豫七省公路会议,除确定七省的督造路线外,还将陵,甘、青等省和赣、粤、阏边境的重要公路纳入督造之列,在西北地区,修筑西
19321936(安)兰(州)公路和西(安)汉(中)公路,使陕、甘、川三省交通得以连贯。据统计,痘至19366月中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7300公里

——根据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公路史》编制

材料二   20032015年中国公路兴修情况示意图

——根据张雪永《现代交通运输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路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民政府时期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公路建设的不同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民用航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2000年国际民航组织预计未来5年世界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将保持客运5%、货运6%左右的增长率。1978年美国实行放松管制和开放天空,在此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欧盟17个成员国航空市场完全自由化,随之加拿大、巴西、日本、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开放了天空。1997年全球有363个航空公司联盟,2000年达美航、法航、大韩航和墨西哥航宣布共同组建“天合联盟”,这是现今世界航空运输业已形成五大联盟中涵盖航线最多的联盟。日航、墨西哥国际航、加拿大航、新西兰航、德国汉莎航、法航等相继实施了私有化。为了使航空公司的销售信息迅速、广泛地被消费者掌握,因特网作为高效优质的传播媒介、低成本的通讯手段、崭新的促销方式被航空公司广泛应用。

——摘编自杨国庆《中国民航发展展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仅为157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万人,货邮运输量767吨,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2004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3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2亿人,货邮运输量273万吨,年平均分别增长19.4%19.0%16.4%,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截至2004年,我国民航定期航线航班达到1200条,其中国内航线(包括港澳航线)975条,国际航线225条,定期航班国内通航136个城市、国外通航38个国家的80个城市,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干支线相结合的航空运输网络。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民航重点改建、扩建、迁建和新建了北京、上海、广州等80多个大中型机场,机场设施越来越接近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2004年,全国共有通航机场137个。200210月,民航总局直属航空运输及服务保障企业联合重组,成立了三个航空运输集团和三个航空服务保障集团,并与民航总局脱钩;200310月,组建了空中警察部队;20047月,完成了90多个机场的属地化管理移交工作。

——摘编自王志清《我国民航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民航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1世纪初我国民航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建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运输网有了很大发展。经过5年建设,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共达9300多公里,铁路通车里程比1952年增加22%;海拔高、工程极其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比1952年增加1倍:内河通航里程由1952年的9.5万公里增加到1957年的14.41万公里,增加了0.5倍;民航航线里程1957年则比1952年增加1倍。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材料二   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高谏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械至2012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7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34.7%;公路里程达到423.8万公里,增长1.4倍;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达到328.0万公里,增长1.0倍。旅客周转量由2002年的1.4万亿人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3万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由2002年的5.1万亿吨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17.4万亿吨公里,沿海规模以上的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2年的16.7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66.5亿吨。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7年我国运输网建设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1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口站前身为大智门火车站,是京汉铁路上的标志性建筑。大智门站建成于1903年,极具殖民风格。这一时期大智门站没有站前广场,只有一个约10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过渡空间与道路合并设置,主要为满足人流、车流集散的需要以及马车、人力车的停放(图2-a1)。新中国成立后,大智门站改名为“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面积增大,沿站房一侧设置了停车空间,在功能业态上有较大改善(图2-a2)。这一阶段的大智门站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广场空间,还谈不上功能体系、空间结构和城市形象的建设。1991年大智门站退出历史舞台,位于金家墩的汉口火车站建成使用。新建汉口站以改善广场形象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标,在广场上设置站标强调汉口城市门户形象(图2-b1)。站前广场对空间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广场面积规模得以扩大,呈现出立体化布局模式。除了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景观空间、综合服务、交往休闲等城市功能(图-b2)。“十一五”规划期间,汉口站迎来第二次改扩建以配合沪汉蓉铁路建设,站前广场功能分布和空间结构序列更加明确,将原来公交和社会车辆进站道路合并(图-c2)。同时在广场上还增加了商业功能以满足旅客需求。汉口站广场经过规划整改之后,形成了一个集高效换乘、功能复合、环境良好为一体的综合空间体系。

   不同历史时期汉口站站前广场建设情况

——以上材料整理自陈莹泽、蔡雨杉《铁路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特征及演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发展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发展演变的原因。
2023-09-1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航公司)成立,并开始运营国际航线。这开创了中国民航的历史。1936年,中国民航总局成立,对中国的民航活动统一管理,并开始了国内航线的建设。随后,中国民航公司接管了中航公司,成为中国民航总局的主要运营机构。

——摘编自李永《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

材料二     1949年11月,新中国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1950年,新中国民航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1万余人,运输总周转量157万吨公里。1980年,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时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责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

——摘编自李军、林明华《中国民用航空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的国际背景,井指出中国民航的运营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民航业经营模式的两次转变。
2023-08-3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民航、汽车运输猛增,使得铁路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铁经营陷入困境。1964年,日本第一条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问世,使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了生机。1971年,日本国会审议并通过了《全国铁道新千线建设法》,决定在日本客运中推行新干线。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和国会制定并通过了《日本国有铁路改革法》及相关的7项法律,有步骤地对国铁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允许铁路的私营化。之后,日本政府实行运价上限认可制,铁路企业只要获得了运价及新干线特快票的上限价格的认可,对既有线路的特快票价、卧铺、对号座席及各种票价的折扣优惠,仅提出申报即可,对站台票、退票费等均已无限制。

——摘编自《日本铁路改革的模式及启示》

材料二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功并投入运营,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2012年,我国有1.3万千米长的时速达250~350千米的客运专线建成投产,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需要30年的历程,形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未来几年里,中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期,当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初具规模时,相邻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将形成1~2小时交通图,而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将形成1小时甚至半小时交通圈,届时,“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摘编自干佳筱《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铁路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