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主题一     历史上的疫病

材料一   黑死病(亦称鼠疫)在欧洲大流行期是1347年至1351年,但仅仅这五个年头就导致约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或至1/2,很多镇甚至是全员灭绝。触目惊心的死亡景象让幸存者开始庆幸劫后余生,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特别是城市里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对灵魂得救的全神贯注,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

——摘编自彼得·勃鲁董尔《死神的胜利》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对天花的免疫力较强,死于天花的人很少。而当他们踏上美洲后,天花迅即在当地的印第安人中传播……1521年,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在当地印第安人顽强抵抗之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在被包围的阿兹特克首都中,天花使得人口从原来的30万锐减到15万,活着的人也大多染病,最终被殖民军攻陷。上百座桥梁连接起来的宏伟都城特诺奇蒂特兰,被夷为平地。在血与火的浩劫之上建立了墨西哥城……如果不是天花,再多的马匹和枪炮也不可能让只有900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征服墨西哥。

——摘编自李建中《世纪大疫情》

材料三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万至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为17亿人左右。“西班牙流感”并不源于西班牙,其最早起源于美国。这次流感的大暴发或许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美)沃尔特·沙伊德尔《不平等社会》

材料四   古人强调在疾病发生前就做好预防,平时坚持体能锻炼,培补正气,才会有足够的免疫力。当疫病处于萌芽阶段时,医者会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至迟在秦代就制定了对疑似传染病患者的报告制度。在中国古代,商朝就有法令制裁在街道倾倒垃圾,周代设有负责道路打扫和清洁的官职,东汉时毕岚还发明了可用来在街道洒水用的机械。古代也很注意在城市建造公厕以保证卫生,强调不吃过时变质的食物,同时,中国人素有饮用热开水的习惯,并用丝布遮盖口鼻以防粉尘和口气污染。历代医学家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如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张仲景奋力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历代医学家们还创制了许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剂,如唐代孙思邈的雄黄丸,金代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明代吴又可的达原饮,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等。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主题二     中医药的成就

材料五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态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辩证论治”。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光防、既病防变、后防复”。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掌、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和医疗卫生事业现状,在中医工作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中医科学化”政策。“中医科学化”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中医进修和中医科研,让中医学习西医,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改造中医,提高中医水平。“中医科学化”政策为新时期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在执行过程中片面强调中医学习西医、用西医改造中医,存在否定甚至歧视中医的倾向,未认识到中医理论的独立性,放大了中医当中的迷信和不科学因素,导致在中医科学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医西医化的倾向。

——摘编自宫正《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


主题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七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药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延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八 5个通商口岸教会诊所(医院)简表

时间地点名称创办人备注
1842.11广州广州医院伯驾美国公理会
1843厦门诊所赫伯恩美国长老会
1844.1上海中国医院洛克哈特英国伦敦会
1844厦门厦门医院赫本尼美国长老会
1845宁波眼科医院麦高恩美国浸礼会
1845广州Lun一hing街诊所德万美国浸礼会
1848广州金利埠医院合信英国伦敦会
1848福州诊所怀特美国美以美会

——摘引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九   19世纪末西方列强不断侵犯中国的主权,同时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大量涌入中国。面对民族的危机,一些知识分子要求改良以拯救民族危亡,整个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改良思潮,中医界亦受到改良主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一些人看到西方医学的长处,欲将中西医学汇通,以发展中国医学,并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在客观上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作为学术上的派别称作中西医汇通派。汇通派基本宗旨是吸取西医之长以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

——摘引自陕西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带来的社会危害,并指出此“疫情”催生了欧洲哪一思想运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天花”传至美洲的世界历史上两件大事。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天花”在美洲流行造成的影响。
(3)有人说“西班牙流感”加速了一战结束的步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爆发的根源、陷入僵持的原因以及加速结束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措施。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医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医药的成就。
(6)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历史地位的发展演变,并简要谈谈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八,概括该时期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时期“西医东渐”的历史背景。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西医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
2023-12-0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14·选必二第1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7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

——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潇湘晨报(202241日)

应当加快防疫行政隔离立法,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将防疫行政隔离纳入法治轨道。完善行政隔离基本程序,强化对未成年人保护,完善防疫行政隔离执法文书制度和专业审核制度。并确立防疫行政隔离“以财政承担为主,被隔离人员承担为辅”的基本原则。

——摘自张效羽《法治视角下防疫行政隔离制度的完善——以对人防疫行政隔离为例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3 . 古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近代以来西医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医生郭雷枢随英国商行到广州,开办了一家诊所,为广州的中国居民及外国人治病。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于是,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建议在黄埔建立了一所“海员医院”。1834年,美国医生伯驾受美国教会的派遣来到广州。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于是,伯驾创办了眼科医院。1838年,中华医务传教会成立,试图“通过为中国人治病来向他们展示基督教实际的慈善”。

——董少新《19世纪前期西医在广州口岸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鸦片战争前西医在广州传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文献记载:“荆楚之俗,自古信师巫,然而近世为尤盛。”“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病不求医,杀人祭鬼。”有感染疫病者,最先采取的措施是,“使人请命于五通仙人。”咸淳七年,两浙东路温州永嘉瘟疫,民众恐慌,乱服药物。听说圣散子方有效,于是争相服用。

宋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社会防治疫病的核心力量,历朝皇帝重视医学,积极发展医学,乾道年间,宋孝宗发布敕令,严厉禁止“同居亲疾病辄相弃绝”,违者“杖一百”。苏轼在杭州防治疫病时设立的“病坊”,因成效卓著而被保留了下来,后被更名为“安乐坊”。宋代医学家、宗教人士和地方乡绅是疫病防治的重要基层力量,他们或施舍粥药,或捐献家资以及编撰方书等。

——摘编自韩毅《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普通民众对疫病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防治疫病的特点及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太医署系目表

类别课目修习年限
修习课临床课
医科体疗公共课: 《明堂《素问)《黄帝针经》《本草《甲乙经》《脉经》。分五个专业教习识药形药性,知四时脉象浮沉涩滑之状,验图知穴位7年
疮肿5年
少小5年
耳目口齿2年
角法2年
针科公共课同上。专业课:《素问《针经》《明堂脉诀》《神针》及九针之法以九针为器械,察五脏之有余和不足,然后用针或补或泻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按摩公共课同上。专业课:消息导引之法,治损伤折跌之法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调利骨节,宣通血脉,损伤折跌治法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咒禁咒禁五法(存思﹑禹步、营目、掌诀、手印)拔除邪魅之为厉者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药园师工《名医别录》《本草》药物种植、鉴别、采集、炮制、贮存防病治病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王振国、张大庆主编《中外医学史》

材料二   1894626日,李鸿章拟《医院创立学堂折》奏请设立北洋医学堂,由林联辉任校长,李鸿章并委任天津税务署的欧士墩医官负责监督,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由政府出资兴办的独立医学堂,也是一所培养、训练海陆军外科医生的学校。医学堂学制四年,分两个班,不分科,教员包括中外医生,以英国人为多,采用英语教材。课程设置,按照西方医学的标准,有解剖、生理、内外科,妇产科、公共卫生、眼耳鼻喉科、治疗化学、细菌学及动植物学等,基础教学与临床指导实践是并行发展的,医院有六十张床位供临床实习使用。学校管理规则沿用天津水师、武备学堂的先例,一切费用均在海防经费中结算。1900年,该校教学人员中有三名中国医生和两名外国医生。

——马伯英著《中国医学文化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太医署课程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太医署相比,北洋医学堂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始二年(公元2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认为疫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提出疫病的预防“须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并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宋朝建立了层级分明、各有所司的医疗机构,平时执掌朝中医药之事,民间疫病出现时应诏至民间进行医疗活动。

——摘编自王兆鑫《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英国在近代早期的防疫措施具有综合性特征,它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为应对1665年大瘟疫,伦敦市政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房屋封闭、埋葬死者、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对策措施,来防控疫情扩散。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不仅患者,而且其家人

也被隔离;隔离期间,政府严禁人员探望;为防止他们出逃,政府派专人严密监控,任何人不得靠近;一旦有人员出逃,政府严惩不贷。

——摘编自陈凯鹛《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疫情防控谈谈你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新一轮鼠疫和饥荒。当局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些病人被送到城外的房子或棚屋隔离起来,主要的还是封户进行隔离。受“预定论”思想影响,染疫病人自我隔离,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枢密院颁布《条例集》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监督问责机制,英国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疫体系,但在各地成立常设专门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同时还建立了以堂区为单位征收济疫税的新制度,使经费筹措变得世俗化和规范化。英国通过地方精英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社会。当伦敦大瘟疫消息传到西南边陲小镇泰特伯里时,当地立即召开居民大会,制定防疫条例和法规,禁止任何外来人口和货物进入。由于基层防控有力,鼠疫被限制在伦敦和其他少数城市,很少蔓延到广大乡村。

——摘编自向荣《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与意大利和英国的社会应对》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灾害频发,为进行有效的救灾工作,历代政府建立了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以掌握各地粮价及收集全国的气候信息,以预测和核实从各地收集到的粮价信息。

清朝政府改进了前代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清朝的粮价和雨泽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各地奏报不及时或者奏报不实的官员,皇帝经常进行追查,有的被严加惩处,但没有专设机构或人员执行经常的查核工作,他不相信这样的机构,而是让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送上来,由皇帝自己来判断。

——摘编自李伯重《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应对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应对灾情与英国相比的不同之处及共同价值。
2022-05-08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疫情防控考验社会治理能力,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唐代也不例外。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受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影响,唐代开办悲田病坊,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唐代到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对我们当前疫情防控的借鉴价值
21-22高二下·江苏南通·开学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整个明代,从1368-1644年,总计约277年间,共计发生了75场较大范围瘟疫。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疫灾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己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16世纪-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英国在近代早期的防疫措施它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伦敦发生鼠疫后,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为防止疫情扩散,不仅患者,而且其家人也被隔离;隔离期间,政府严禁人员探望;为防止他们出逃,政府派专人严密监控,任何人不得靠近;一旦有人员出逃,政府严惩不货。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应对灾疫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特点及其形成背景。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于 1499—1665 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

务。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 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 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 1580 年、1639 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 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 7 个月时间,就造成了 20 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防疫观念产生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