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博士,平时在地方巡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进行医学教育,唐玄宗时期制定《广济方》,要求地方官员将其中常用的药方抄写下来,张榜天下,便于在疫情暴发时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唐代政府设坊隔离,各州县设立“病人坊”,对病人收容、隔离、治疗,有效切断传染源,集中力量救治病人。唐代各级政府要求及时掩埋因疫致死尸体,禁止病人家属乱抛尸体,督促和鼓励家人将死者掩埋,有效防止通过尸体的疾病传播。

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同时酌情针对灾情大小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用以安抚民心维持社会稳定⋯⋯《册府元龟》中记载:“其有一家长大者皆死,所余孩稚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伤,长吏勒其近亲收养,仍官中给两月粮,也具都数闻奏。”官府规定了对遗孤的近亲收养制度,而且会予以补助两个月的口粮,用以保障这些遗孤。

——摘编自代有利《唐代防疫体制及启示》

(1)概括唐代疫情防护的主要措施。
(2)分析古代防疫对现代防疫有何启发。
2024-05-2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药材随着商旅沿着丝绸之路流布世界各地,《马可·波罗行纪》中有肃州生产、贩卖中药材的记载。13世纪的波斯宰相拉什德曾派年轻医生远行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并用波斯文写成了系统介绍中国科学与医学成就的《唐苏克拉玛》。17世纪40年代来华传教士卜弥格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著有《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全面介绍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1688年,俄国人到中国学习种症术,之后传到了西欧,盛行一时。19世纪,《英国医学杂志》相继报道了中国针灸疗法。20世纪,法国人苏理莫昂专门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著有《真正的中国针灸术》。中医只是西方医疗的补充手段,西方民众只是选择性地接受了具有东方地域特征的药材和针灸。

——摘编自王亚丽等《从中医西传看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明朝末年,伴随着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具有近代意义的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中国,当时传入的主要是解剖学、生理学知识。19世纪,医学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特别表现在与中医学相较更有实力的外科学上,如白内障手术、乙醚麻醉法等。一些有见识的中医学家已开始了融通中西医的活动。清朝末年,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国开始自办医学校,如京师大学堂开设医学科和医学实业馆。医疗保健制度、公共卫生与防疫等也开始仿效西方施行。到1912年,随着共和政府的建立,万象更新,现代医事制度也随之确立,西医大行其道,传统的中医被屏蔽于这一系统之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甚至提出“废止中医案”,中医界据理力争,如张锡纯主张中西医理相同,应取长补短,和衷共济。

——摘编自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东渐加速的原因。
2024-04-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最早的一次鼠疫发生在6世纪的查士丁尼帝国。14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加之粮食歉收,助推了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据记载,该病最初流行于亚洲内地,后经君士坦丁堡延至意大利、法国,14世纪中叶又传入英国、德国乃至俄罗斯,夺走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引发劳动力工资增长、货币租税形成以及采邑制度和契约义务的瓦解。在14世纪,该病在西班牙先后爆发了6次,在意大利爆发了3次;14~17世纪里,在法国爆发了6次。至1720年,马赛暴发的鼠疫,则是欧洲最后一次鼠疫。至20世纪,随着青霉素等药物出现,鼠疫才被人们制服。对于鼠疫,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 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凑着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连死去。这不仅使得怀疑论兴起,还引发人们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摘编自高玉宽《中世纪欧洲鼠疫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20~1921年,东北鼠疫肇始于海拉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当地旱獭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此时恰逢俄境动荡,沙俄白军纷纷东窜,我境满海各站,俄兵充塞街衢,车站秩序混乱。部分居民害怕被检查,发病时不敢报告,病死后或弃尸荒野,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面对疫情,奉天政府则颁布《各省区筹赈办法大纲》将救灾款项交由地方解决。疫情爆发后,哈尔滨防疫医院院长伍连德提出:由华人力求清洁,自为预防的建议,后亲赴海拉尔调查,通过化验确证为肺疫菌(鼠疫),并公布其病理及治疗方法等。政府则设立防疫总处,统计病例,并出版防疫日报,专门报道鼠疫的流行情况、政府的防疫措施。政府还发布了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等供居民购买或配置。社会大型医疗机构对染疫患者进行收容及治疗,民间的个体医生也开门为鼠疫患者进行诊疗。此外,官商居民不待警界之传谕,已各严行防范,均于住室、街道,满垫石灰

——摘编自梁坤莲《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与社会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鼠疫防治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时,始皇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悉招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即使焚书坑儒时也“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得先秦的医学成就不至于毁于一旦。《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稳定社稷,西汉政府施行保育保婴、养老及稳定民生的政策,为此方术备受推崇。西汉中期,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对工商业者的限制政策,使得已被纳入“工”阶层的医者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治人”为本、“治物”为末的思想极大地制约了医学的发展,但是西汉仍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摘编自李晓芳《西汉医学的发展及其成就》

材料二   宋代皇帝对医学之重视,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文臣武将也多关注,如欧阳修、王安石、富弼等都参与到古医术的整理工作中。至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印医书后,对于各种临床及伤寒学研究的专著增多。《宋刑统》中有关于医德、医疗事故、民众医药、饮食卫生、卫生保健、囚犯医药卫生管理等医事管理都制定了惩处的法规,是医疗领域的一大进步。根据政府规划,中央设置翰林医官院,地方州郡设医官制,并创办太医院和地方机构负责医者教育与培训。此外,还设有国家药政机构和官办药厂和药店,将药物列为专卖品。在医疗救助领域,官办的福田院、漏泽园等医疗慈善机构也极大地提升了两宋的医疗水平。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成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推动了古代解剖学、病因学等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傅维康《中国医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秦汉医学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时期医药学发展的表现,并简述其影响。
2022-12-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重视地方医疗体系建设,逐渐确立了派遣医学官员前往地方的驻泊医官制度。《宋会要辑稿》载:“在京医学等员数甚多,并令尚书省措置。契勘翰林院见今医官至柢候七百余员,并无职事。”这为朝廷派遣驻泊医官提供了基础。公元1113年开始,朝廷实施了按地区分等、分别派遣驻泊医官二至七人的制度。从有限的记载来看,驻泊医官医术多优于民间医人。驻泊医官除了治疗疾病之外,还参与地方赈济、救助灾民等事务。在差遣过程中,朝廷对驻泊医官的行为加以严格规范,对其官品也进行限制,同时通过任期内的治愈率对驻泊医生进行考核。但是,“医职初官,两迁便至升朝”的升迁优势,使得驻泊医官成为转官的阶梯而为人钻营。由于诸州郡驻泊医官的数量有限,在地方医疗方面的作用又相当有限。

——摘编自陈曦、吕文艳《宋代驻泊医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驻泊医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驻泊医官制度。
2023-04-15更新 | 352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药材随着商旅沿着丝绸之路流布世界各地,《马可·波罗行纪》中有肃州生产、贩卖中药材的记载。13世纪的波斯宰相拉什德曾派年轻医生远行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并用波斯文写成了系统介绍中国科学与医学成就的《唐苏克拉玛》。17世纪40年代来华传教士卜弥格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著有《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全面介绍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1688年,俄国人到中国学习种痘术,之后传到了西欧,盛行一时。19世纪,《英国医学杂志》相继报道了中国针灸疗法。20世纪,法国人苏理莫昂专门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著有《真正的中国针灸术》。中医只是西方医疗的补充手段,西方民众只是选择性地接受了具有东方地域特征的药材和针灸。

     ——摘编自王亚丽等《从中医西传看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明朝末年,伴随着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具有近代意义的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中国,当时传入的主要是解剖学、生理学知识。19世纪,医学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特别表现在与中医学相较更有实力的外科学上,如白内障手术、乙醚麻醉法等。一些有见识的中医学家已开始了融通中西医的活动。清朝末年,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国开始自办医学校,如京师大学堂开设医学科和医学实业馆。医疗保健制度、公共卫生与防疫等也开始仿效西方施行。到1912年,随着共和政府的建立,万象更新,现代医事制度也随之确立,西医大行其道,传统的中医被屏蔽于这一系统之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甚至提出“废止中医案”,中医界据理力争,如张锡纯主张中西医理相同,应取长补短,和衷共济。

     ——摘编自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东渐加速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历史启示。
2023-03-23更新 | 44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 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他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明代,科学原创力在逐步丧失,但却进入了一个经验与技术大总结的时代。温病学的创立,人痘接种术的发明是这一时期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成书,特别是明末,一系列专著巨著诞生。

——摘编自《中国古代防疫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明代在防疫理论方面的继承与突破。总结中国古代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2020-10-21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1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