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198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医疗改革市场化方向,并制定了具体政策,如开展有偿服务、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等。这次医改(     
A.保证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促进了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立D.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
2 . 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据此可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A.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B.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
C.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D.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名医吴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乾隆末,刘奎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1910年医学家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介绍这门学科产生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新知识的内容。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

——高晞《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医学家们的贡献,并对他们予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措施发挥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医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1543年,比利时生理解刘家维萨里出版了(人体构造)一书,通过系统的解制工作,对人体构造进行了研究,揭开了医学领域革命的序幕,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根据实验研究,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铺环现象,使生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史编)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边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库建立教会医院,后深入到内地。20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1906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据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 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1958年6月30日,曾经的血吸虫病重疫区余江县登上了《人民日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西方近代医学兴起及其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建国初期血吸虫病的防治为例,说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