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18世纪,公共卫生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医学界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上阐述公民健康与国家富强的关系。德国著名卫生学家弗兰克(1745—1821)就提出政府在保护和增进公民健康的问题上有道德责任。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D.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2023-04-03更新 | 491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材料二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天津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江苏建省后,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改变了单纯由卫生机关孤立作战的局面,进入大规模的防治阶段。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血吸虫病科学研究机构,在流行病学调查、灭螺方法研究、治疗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为1956—1957年大规模的群防群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1955年,中共中央提出全国血防工作的方针和措施之后,江苏省迅速加以贯彻执行,从1955年12月到1957年底,在全省范围内掀起群防群治的高潮。

江苏省各血吸虫病流行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灭螺运动,消灭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在灭螺工作中,许多地方创造了与生产结为一体的新经验,有重点地结合兴修水利、增产积肥进行土埋钉螺工作。江苏省的治疗工作成效非常显著。截止1957年7月,江苏有30万血吸虫病患者治愈。不少社员经治疗后,积极投入生产,成为余粮户。从1958年到1960年,江苏省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病人在治疗期间的经济负担。江苏省探索的因时因地制宜的工作路子为我国的血防工作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施亚利《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 -196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苏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义。
2023-03-31更新 | 29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如表为我国卫生系统相关的统计数据,这反映了我国(        
19811990200020102015
人均预期寿命(岁)67.968.671.474.876.3
婴儿死亡率(%)34.732.932.213.18.1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88.953.030.020.1
A.医疗卫生体系逐渐确立B.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世界前列
C.全民卫生意识不断强化D.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时期,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霍乱、肺结核等疾病滋生,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日益严重。19世纪末,德国开展了卫生改革,改革涉及环境、住房、学校等多个方面。除国家层面外,市政当局、建房互助协会、公司、医生以及居民等广泛参与,政府出资为部分工人修建住房,各邦颁布了相关住房立法,市政当局开展了大规模城市供水建设活动。1883年,帝国国会相继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帝国疫苗法》《食品法》,极大保障了居民的身体健康。1860年至1914年,德国各大学医学院至少创办了173个研究所,其中许多研究所是专为研究城市流行病而建立的,例如肺病研究所。面对婴儿死亡率高的问题,德国发起了婴儿保健和学生保健运动,制定了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牙科保健服务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一社会史》

材料二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长期战斗在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前线,在战乱的农村环境中,伤寒、痢疾、鼠疫等传染病严重威胁军民的健康和生命。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革命队伍坚持主动出击,预防为主,1937年开始,相继成立卫生科、边区卫生委员会和防疫委员会,并创办陕甘宁边区医院,1942年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同时,边区组织大批医疗队下乡巡回,训练大批助产士与民间卫生工作人员,准备在区、乡建立医务所。边区卫生处先后印发“军民手册”“防疫须知”等手册传单,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卫生防疫运动。卫生处还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口号,1941年,光华药厂与延安医科大学联合组建了中西医研究室,以科学态度共同研究医药制造,收到较好效果。

——摘编自朱鸿召《延安时期的卫生防疫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开展卫生防疫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
2023-03-23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下图是1952年爱国防疫卫生运动蓬勃开展中广泛张贴的宣传海报,图中信息可以用来说明(     

A.农村成为医疗防疫动员的重点B.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C.抗美援朝客观上推动我国卫生事业进步D.新中国逐步建立起医疗卫生防疫的体系
2023-03-23更新 | 352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霍乱等流行病肆虐,一些统计学家、医生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开始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领导了3040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推进了公共卫生改革进程。他们较早利用调查和数据方式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研究,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也号召民众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来推动公共卫生的立法进程。一些志愿团体,关注工人的住房、清洁等状况,将公共卫生及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工人。1848年的霍乱爆发,推动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成立了中央及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标志着英国近代公共卫生迈入了制度化轨道。

——摘编自张晶晶《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运动中的医学争论研究》

材料二   为抵御美国细菌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后改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加强防疫宣传工作。接着,全国各地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当时主要任务是消灭传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病媒害虫,被人民群众称为“爱国卫生运动”。截至1952年底,全国清除垃圾、粪便等1.6亿多吨,许多地方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中共中央把爱国卫生运动写进农业发展纲要,标志着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从突击性的运动向经常性运动转变,从粉碎细菌战向消灭疾病转变,从保家卫国向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转变。

——摘编自肖爱树《被WHO誉为“中国的国宝”: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异同。
2023-03-10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赈济制度已经衰落,传统的家庭救济模式也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立法工作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已经略见成效,例如1915年仿照欧美《济贫法》制定的《游民习艺所章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福利立法,则以1943年《社会救济法》为其典型,将社会上极度贫困的弱势群体与受灾民众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立法产生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聂鑫《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
2023-03-05更新 | 1014次组卷 | 7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3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用经济方法管理医院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在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的原则下,给医院较大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国家对医院的经费补助准备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制度,将包工资的办法逐步改为按编制床位实行定额补助的办法;医院增收节支的结余,主要用于改善医疗条件,也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医院可根据本单位的历史最好水平或本地区的最好水平,本着积极可靠、实事求是的精神,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订出各项任务指标,经上级卫生部门核定后作为考核的依据;在加强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注意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财经纪律,保证医疗质量,合理安排维修、设备费用,不加重病人经济负担;试点的面不要太宽,各省、市、自治区可以在省(市)、地、县级医院和不同类型医院中各选择一、二所医院试点。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颁布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颁布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斯炽(18921979),天资聪颖,受学于名医董稚庵。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中医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引起中医药界强烈反对,他积极投入拯救中医行列。1932年成都霍乱流行,他与雷敬之等27人组成防疫小分队,活跃于疫区,免费治病救人。1936年,联合中医同仁创办《医药改进月刊》和四川国医学院,并通过自身捐款、社会募集、义务上课、借贷典当等办法将四川国医学院经营到解放前夕。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后被任命为院长,并指导全国高等教育中医教材修改工作。行医60年间,他长期坚持医、教、研结合,注重八纲脏腑辩证,参考西医辨病用药,疗效明显,名噪巴蜀。著有《李斯炽医案》《实用内科选》《金匮要略新诠》《中医内科杂病》等书。

——刘乔《馆藏档案里的弃理从医名中医——李斯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斯炽的医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斯炽作出这些医学贡献的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