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信息表

1929年,召开全国中医药界教材编写会议。在讨论中医药学校教材编写的同时,审定通过五年全日制中医学校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课时安排等
学校教育是民国时期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方式,但也有部分名医是靠师徒相传成才的。学校的部分教员白天教学,晚上教授拜入门下的学生
中医界人士意识到西医的一些优势,积极探索用西医的长处来改革中医
1931年,创办上海中医学院。共开设医经、内经等17门中医课程,西医课程有3门,分别是生理、解剖和传染病
20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江苏无锡开办中医针灸研究社,设实习课,为学生安排临床实践的地方,课程时长五个月

——摘编自许霞《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医科学化"的政策。1950年初,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到1953年,全国达到27所中医进修学校,学员3760人。1965年,全国中医学院(高等院校)已达22所,编写、审定、出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8种。1982年,卫生部召开会议,强调中医院要坚持以中医的理论指导医疗、教学和科研实践,高等中医教育要充分按照中医药学的特点办学。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上海等中医学院校举办七年制本科和双学士学位。1997年,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

——摘编自李青凌《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中医人才培养方面获得的发展。
2 . 古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近代以来西医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医生郭雷枢随英国商行到广州,开办了一家诊所,为广州的中国居民及外国人治病。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于是,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建议在黄埔建立了一所“海员医院”。1834年,美国医生伯驾受美国教会的派遣来到广州。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于是,伯驾创办了眼科医院。1838年,中华医务传教会成立,试图“通过为中国人治病来向他们展示基督教实际的慈善”。

——董少新《19世纪前期西医在广州口岸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鸦片战争前西医在广州传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3 .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疫病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公元前770-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14-19世纪的明清是我国两个疫灾高峰期。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中国温暖期疫灾稀少,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材料二

中国古代对疫病认识的概况

时期

概况

先秦、两汉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温病、疫病病名。

汉末三国

《伤寒杂病论》对疫病的发病、转归、变证论述较详,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晋隋唐

医者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千金方》等所载治疫之方,法同方殊,为后世明清温病学派治疫所推崇。

宋金元

各医家学术争鸣,《伤寒总病论》《东垣试效方》《本草衍义补遗》等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防疫治疫体系。

明清

明代吴有性著《温疫论》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学说。清代刘奎首创治温疫八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被广泛应用。
在各医家的努力与推动下,疫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瘟疫学派,建立了完整的瘟疫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张宁《历代疫病流行与中医防治概况》

材料三 人们为了应对全球传染病的肆虐,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创建了许多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对传染病的控制转向国际化行动……在与瘟疫的较量中,人类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新的致命传染病还会不时地出现。面对传染病,应有预防胜过治疗的理念,要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尽管人们依然会对突发的传染病产生惊恐,甚至不得不接受将与传染病长期共存的现实,但是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为战胜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

——摘自张大庆《人类与瘟疫的不懈斗争》


(1)从时空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疫灾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以疟疾的防治为例,说明中医药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3)写出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2023-02-03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历长期发展的英国慈善事业,到19世纪中叶已经达到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其中114个慈善机构创办于18世纪,103个创办于1700年以前。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19世纪80年代,石油开发商摩顿把58万英镑的款项捐给了慈善机构。1870年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英国农业出现了衰退的趋势,加之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得英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加剧。成立于1884年的费边社,其代表人物是萧伯纳和韦伯夫妇。他们认为贫困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费边社就英国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对英国政府政策调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慈善由基督教的部分工作变为了一种社会机制,由原来的个人和教会的管理机构变成了国家和政府机构的重要功能。工人互助组织中成立最早的应属友谊会,另一种自发的工人互助组织是合作社。相较于济贫法体系下的救济,友谊会会员一方面获得了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在心灵上也得到了慰藉。

——摘编自丁建定<1870~1914年英国的慈善事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造旧中国社会落后面貌,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事业发展体系。从1949年到1966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城镇《劳动保险条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在农村,毛泽东通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必须认真地进行对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1951年毛泽东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发展这项工作。”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写了《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为新中国向现代科学进军制定了行动纲领。195737日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特色办学的理念。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认为应改变革命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式的供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摘编自陈位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社会事业思想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社会事业发展体系的内容,并简析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启示。
2022-05-3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押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初,美国在我国多地投放苍蝇、蚊子等毒虫毒物,大搞细菌战,极大威胁着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党中央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一场席卷全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兴起。

材料一

1952年之前,对于各地各行业开展的卫生活动,《人民日报》多以“清洁运动”或“卫生运动”为题进行报道,1952和1953年基本上都以“爱国卫生运动”为标题。这跟当时的“爱国生产竞赛运动”“爱国公约运动”“爱国节约运动”等具有类似的特征。

——据张亮、马晓燕《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概念的形成及启示》

材料二   在这场运动中,山西省成立了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防疫委员会,领导人民广泛开展“四净五灭”(个人净、家里净、院里净、街巷净和灭蝇、灭蚤、灭虱、灭鼠、灭蚊)运动。沈阳的老百姓清除了垃圾、粪便,疏通了污水沟,修建了厕所,翻修了畜圈、禽舍。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出《关于继续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青岛地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大娘,下至七八岁的儿童以唱自编的反细菌战快板的形式进行宣传动员。江西省政府大规模地进行了霍乱、鼠疫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在上海,截止到1953年底,有24个卫生防疫站先后建立。

——据金媛媛《建国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1949-1959)》


(1)材料一中提到的各类社会活动为何冠以“爱国”称号?
(2)依据材料二,概括爱国卫生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价值。
2023-01-1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7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

——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潇湘晨报(202241日)

应当加快防疫行政隔离立法,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将防疫行政隔离纳入法治轨道。完善行政隔离基本程序,强化对未成年人保护,完善防疫行政隔离执法文书制度和专业审核制度。并确立防疫行政隔离“以财政承担为主,被隔离人员承担为辅”的基本原则。

——摘自张效羽《法治视角下防疫行政隔离制度的完善——以对人防疫行政隔离为例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始二年(公元2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认为疫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提出疫病的预防“须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并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宋朝建立了层级分明、各有所司的医疗机构,平时执掌朝中医药之事,民间疫病出现时应诏至民间进行医疗活动。

——摘编自王兆鑫《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英国在近代早期的防疫措施具有综合性特征,它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为应对1665年大瘟疫,伦敦市政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房屋封闭、埋葬死者、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对策措施,来防控疫情扩散。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不仅患者,而且其家人

也被隔离;隔离期间,政府严禁人员探望;为防止他们出逃,政府派专人严密监控,任何人不得靠近;一旦有人员出逃,政府严惩不贷。

——摘编自陈凯鹛《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疫情防控谈谈你的看法。
2022-01-22更新 | 27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玉林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掘与保护。据统计,其出土或收藏次数有35次之多。这些出土文献以“医方”“医经”为主,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药学、养生学以及床各科的治疗等。如“云梦睡虎地秦简”,已经记有传染病的预防制度,其中提到的“疠迁所”,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传染病隔离的先河。中医出土文献的不断被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与传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同时代或者更早的医学典籍,也向世人证明我们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簇而就的,而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的。

——摘编自熊益这《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

材料二 纵观17世纪的医学,实验观察与数量分析方法的引入,促进了基础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科学手段研究医学问题,哈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发现的血液循环说是17世纪生命科学最突出的成就。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医学理论上三个学派的争鸣,以及其他面的进身,为近代医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程之范《西方17世纪的医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西方医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与医学有关的有300多片。成书于战国的《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认为施治就是要达到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汉代《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其中植物类药252种,提出主药与辅药按“君、臣、佐、使”配伍的原则。《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的医学体系。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个药方,近千种植物药,形成“号脉问诊,按方抓药”的基本治疗方式。宋朝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明代《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学之大成,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我国古代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的技术,对18世纪英国牛痘接种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17世纪,布鲁塞尔的维萨里医生通过实体解剖创立人体解剖学。18世纪以来,关于病菌感染、外科手术、细胞病变等方面的研究使西医获得巨大发展,机械化生产的显微镜、听诊器、血压计、电动体腔镜、化学验血剂、手术操作台等不断出现,阿斯匹林、盘尼西林等化合药被大量使用。清朝末年,西医大规模传入中国。民国时期,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进行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

——据陈竺《西医与中医的对话》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中医相比,近代西医的不同之处,并分简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医学发展的认识。
2022-01-21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