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历山大东征(     
A.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B.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D.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2024-01-10更新 | 34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下面是与敦煌莫高窟相关的两个人物。

王圆箓(1850—1931年)1850年出生在湖北,家境贫寒,信奉道教。1897年云游到了莫高窟,四处化缘,将得来的钱财全部用来修缮莫高窟。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发现了后来享誉世界的莫高窟第十七窟一一藏经洞。他步行50里赶往敦煌县城,找到了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但严泽随意打发了他。1904年,他又上书清宫,但也同泥牛入海。藏经洞的保护,就这样错过了上佳机。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以捐功德钱的形式骗取了大量文物,接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经卷流失严重。王道士,他幻想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千佛洞,靠着这些“君子”们的资助,做着卑微而伟大的事。诚然,在他手里,这个古窟添上了许多伤痕,但过错绝非一人应该承担。樊锦诗(1938——)1938年出生于北平,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誓言,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奋斗了近60个春秋。她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先后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工作;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被誉为“敦煌女儿”。

—摘编自刘伟《敦煌莫高窟重见天日始末》、任风《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近、现代敦煌莫高窟不同命运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认识。
2024-01-2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又名沙堆烽)遗址赫然在列。

根据碳十四测定等诸多证据,专家推断,沙堆烽的使用年代在公元692年至公元790年之间。在遗址旁一处背风向阳的斜坡上,考古人员发现一个被沙土掩盖千余年的物品堆,里面埋藏了大量的纸、木、纺织品等遗物,专家惊呼发现了“一座小型档案馆”。出土文书也显示,沙堆烽遗址为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所辖,同时也是一处游弈所治所,属于焉者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上一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沙堆烽遗址出土的文书绝大多数为汉文书写,也有部分用焉耆文书写,有的文书中还提到“于阗兵”。沙堆烽遗址考古成果最大亮点在于出土纸文书、木简883件,是近年国内烽燧遗址出土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其中,《韩朋赋》《游仙窟》等手抄本残片,是唐代盛行一时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有《孝经》《千字文》等中原传统典籍手抄本。

——摘编自新浪新闻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从沙堆烽遗址可以合理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沙堆烽遗址的发现的历史价值。
4 . 海龙囤文化遗产本是一座规模宏大、防御体系完备的山城。最新考古发掘表明,其被称为“新王宫”的地方实际上是一处土司衙署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朝廷赏赐的青花瓷器。遗址有“前殿后寝”的整体布局,又有土司建筑特点,在嘉靖、万历时期达到鼎盛,毁弃于万历年间。由此可见,这一文化遗产
A.保存了古代中国成熟的军事防御体系B.见证了元明时期“改土归流”的历史变迁
C.是中央与土司始终保持良好关系的证据D.体现了古代中国一体多元的国家管理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下·湖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蹴鞠的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击鼓蹴鞠图》,从其形象来看两人是边击鼓边蹴鞠。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是今天研究汉代蹴鞠运动的重要资料。

——摘编自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体育文化研究》

材料二   明代的蹴鞠已经不再是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只不过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此时蹴鞠艺人在城市里已无演出的地方,只能靠走江湖卖艺糊口。更为凄惨的是有些艺人已不是以表演技艺博得观众的赞赏,获得糊口之资,而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蹴鞠的娱乐层次下降,社会价值低下。“寒食蹴鞠”是一种民俗活动,是不限男女老少的自娱自乐活动,在明以前的节日民俗娱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明代,“寒食蹴鞠”的民俗同样走向衰落。进入清代以后,蹴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

——摘编自李艳国《明清蹴鞠运动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蹴鞠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蹴鞠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