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2 . 【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增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念。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的、最早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基督教会并不能垄断全部的“德行”和“真理”。启蒙运动崇尚理性精神,据许多研究者认为,至少部分地源于中国。例如历史学家方豪就曾认为:“此运动之来源,中国实多于希腊。”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3 .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抨击君主专制B.倡导践行良知
C.主张“格物致知”D.强调社会责任
4 . 【选做题:文化交流与传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即古印度)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2)结合材料二,指出宋代对外贸易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结合所学,你还能补充哪些原因方面的史料?
2022-08-20更新 | 221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值得不断传承与发扬。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二程粹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要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1)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哪一学派?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学派的发展历程。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提炼该学派的精神内核。简要分析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

6 .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2)据材料二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020-10-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家训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包括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发轫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进行编写。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包含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内容的家训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性,促使传统家训向社会家训转变。

——据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2)《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请通过对材料二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0-27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8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016-11-27更新 | 416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关注“人伦物理”B.倡导心外无物
C.主张“格物致知”D.强调社会责任
2020-09-08更新 | 413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4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10 .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论话·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宋乃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西方的文化也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说:“信仰即可得救。”康德认为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精神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是什么。
2020-08-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