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国摘要》中的古代中国形象

材料一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人物出现频次表   

人物名字频次
炎帝、秦始皇、苏轼、伏羲、神农、黄帝、女娲、尧、黄帝妻子、舜、启、仲康、夏、商汤、商纣王、武王、穆王、孔子、老子、孟子、汉太祖、刘盈、曹丕、汉武帝、惠帝、隋炀帝、李渊、唐玄宗、赵匡胤、赵祯、成吉思汗、忽必烈、铁穆尔、元顺帝、朱元璋、朱允炕、代宗皇帝、康熙、吴三桂、郑和、吉尔丹、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45

材料二   中国默默无闻,与世隔绝,人们不知道关于它的任何消息,直到阿拉伯人往来与它,他们(阿拉伯人)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这些都是使世界人们注意到中国的原因。很多朝代都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事迹,如:唐朝时阿拉伯国王亚兹德到中国避难,在唐朝皇帝的影响下开始修身养性。

材料三   在书写中国古代历史时,该书情感倾向为“积极”的数据共26条,达到了46%;情感倾向为“中性”的数据有23条,占41%;情感倾向为“消极”的数据有7条,占13%。对情感倾向为“积极”的词频分析,排前三位的词为:“王国”“古老”“伟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彭飞等《埃及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1)根据材料说明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
(2)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对埃及教科书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加以评析。
(3)对《中国摘要》古代中国形象的不足,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材料二: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现这块石碑,法国人把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


(1)根据材料--,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
2023-02-09更新 | 309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其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于1806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摘编自(英)尼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   200212月,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摘编自《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

(1)分析材料一,说明两件文物的史料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普世性博物馆”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华人移民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都离不开中国人特别是16世纪活跃在东南亚海域的早期华人移民的参与。早期华人移民以闽南人为主体,多为从漳州月港随中国商船到菲律宾的华商及其雇佣者,这一群体在西班牙史料文献中被称为Sangley(生理人)。

早期华人移民在菲律宾活动概况

类别

概况

运菲货物生丝和丝织品;亚麻布、棉布等各类纺织品;粮食、肉类、水果等食物;陶瓷;铁、铜等金属;珠宝、饰品、工艺品;硝石和火药;中国商人转运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特产等
经营地点八连(Parian),位于马尼拉北部,1581~1582年建成,专供中国移民经商和居留,一直是华人在菲律宾最主要的聚集地
主要职业面包师、裁缝、银匠、理发师、火药制造者等各类工匠;贩卖来自中国各色货物的商人,在八连出售食品、日用品的小商贩;医生和护理人员;受雇的伙计和家庭服务人员

材料二   17世纪开始,在马尼拉大帆船工作的亚洲人成为主流,占比保持在60%~80%。据1637年时任菲律宾检察官马尔·法尔贡写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报告显示,当年共有160名生理人水手、50名木匠和锯工、14名敛缝工人和30名工匠在商船上服务。学者欧罗佩萨从档案馆搜集整理出的3360人的船员名单中,有1435人标明是chino(中国人),名字虽全部为西班牙语,也未发现他们生于中国或中国城市的身份资料细节,但是一些船员的姓氏如Cao、Xie、Tang、Dan等非常具有中国人的特征。

材料三   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延续的250年间,约有10万人在菲律宾登船踏上移民美洲的旅途。1692年之后,在墨西哥城主广场亚洲商户聚集经营地形成一个大型市场,西班牙人为其冠上了中国人在马尼拉的聚集区——八连的名号。在西班牙学者马丁梳理的相关原始档案资料中,特别注明申请者身份为“chino”的如表5所列。

17世纪申请在墨西哥城售卖中国商品的chino名单(部分)

姓名

年份

申请事由

Francisco Flores

不详

在广场、街道和户外市场售卖产自西班牙本土、中国和当地的服装

Francisco Matias

1650

售卖中国和本地的杂货、开采黑蜜

Francisco Garcia

1651

因原随身在包中携带的执照损坏,申请更换新的执照。允许其在新西班牙周边乡村和墨西哥城售卖产自中国和西班牙本土的衣服、皮带和其他杂货

Antonio de la Cruz

1661

售卖产自西班牙本土、中国和当地的货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晨光、【西】jesús Paniagua Pérez

《船员·商人·理发师:美洲早期华人移民的身份考证(1565~1700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的角度,评述早期华人移民的历史。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技术进步与文明传承

人类文明的传承有赖于永久性的记录:建筑物、纪念碑、雕刻的题词。新生代技术早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重要性不亚于500年前木刻、铜雕和印刷的发明。在此以前,声音只能用文字来不完整地表达。除了羊皮纸、帆布或纸面上的文字、印刷文件和绘画之外,过往文明的存留物只是一些残垣断壁,或是纪念碑、建筑物和雕刻。这些都是工程作品,体积巨大,对于当地的现代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些干扰。

新发明的应用使庞大的累赘可以转化为纸张、胶盘、金属盘或橡胶盘及电影胶片,于是可以更经济、更完整地保存起来。因此,这些机械设备是另一种于19世纪普及的社会机构——公共博物馆的卓越的盟友。它们使现代文明,与其他任何文明相比,对于历史保持更直接的把握和更准确的理解。它们不仅使历史变成触手可及,而且通过缩短事件发生与事件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让现实变得更有历史感。人们第一次能与历史人物面对面的交谈,能亲切地回想起已被忘却的场景和事件。

——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


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技术的进步与文明传承”的观点进行评述。
2022-07-1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概况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一据吴于雇《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道德规范、思想、学术、文艺等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包括半游牧、趋向农耕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摘编自吴于崖《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3更新 | 478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