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西周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春秋战国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统一使用小篆
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魏晋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
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民国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1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12-20更新 | 1330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通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如果放宽视野,经济因素是晚唐以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物兴的极本动因。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草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其产生与游牧民族“逐水草迁传”的生活习俗以及都落之间的战争有关。匈奴族的南下与西迁将蒙古草原地带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强有力的连搬与拓展。随着唐朝对漠北草原的统一,草原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元朝,驿站制度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达到顶峰。草原丝绸之路既是政令、军令上传下达的重要通道,也是对外进行商贺往来的主要线路。但随着元朝的覆灭,这条通道走向衰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

——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等

材料三 2017年5月,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冰上生绸之路”的设想,同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中方致力于与俄方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以此来落实好两国的贸易互联问题。“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两国地区合作、航运开发、北极治理等领域带来契机,也可成为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建立的开端。蓝色发展理念的丰富与蓝色活动的开展将推动两国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不断加强合作,继而推动中俄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摘编自白佳玉、冯蔚蔚《以深化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的中俄合作发展探究一从“冰上丝绸之路”到“蓝色伙伴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俄两国倡导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时代价值。
2023-12-17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早在明万历十三年,在马尼拉经商的西班牙人曾把其在当地雇用的中国仆役等带到墨西哥。这大概是“苦力贸易”最早的前身。以契约工形式把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贫苦劳动人民拐骗至拉丁美洲当劳工,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东侵在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苦力贸易”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以前,人数不多且非法。(二)从1840年到1874年是高潮时期。其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苦力贸易”合法化后人数暴增,去向以古巴、英属圭亚那和秘鲁等地为主。(三)从1875年到20世纪初,“苦力贸易”禁止后以“自由移民”的幌子进行拐骗,不过人数已锐减。

——摘编自罗荣渠《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的华工述略》

材料二   拉丁美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奴隶创造的,其中就包含着广大华工。秘鲁由于有了苦力的劳动,其甘蔗在1875年产量增长35倍以上。张荫桓在其《三洲日记》中记叙:“秘民……遂亦种稻,赖华工为之,岁仅一获,米却不恶。”直至今日秘鲁水稻的单产量仍居拉丁美洲首位。由于“苦力贸易”比非洲“黑奴贸易”有过之无不及,华工们反殖民奴役的斗争同拉美各国被压迫人民反对殖民压迫的斗争紧密结合。拉丁美洲各地的华工在解除契约以后,很多人成为独立的劳动者,他们勤奋、简朴的作风给当地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西方新老殖民者和种族主义者却极力抹杀这一事实,给华人苦力贴上“黄祸”和“民族灾难”的标签。

——摘编自张铠《十九世纪华工与华人对拉丁美洲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华工“苦力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拉丁美洲华工“苦力贸易”的影响。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世纪拉丁美洲华工“苦力贸易”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晚期出现的私学(与官学相对而言),为统治者培养政治家、战略家,孔子办学,为出身寒微的人才开辟一条从政之路,或许可以说是孔子最为了不起的成就。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那就是有教无类,而且教育的目标是安人安百姓,把教育个人与社会贯连起来,也就是后来儒家之书《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有这个使命,受教育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格外有一种尊严,愿意杀身以成仁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他在严重的国难时期之中,再上书给光绪皇帝,大讲救国之道。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他先研究康有为的著作,后召见康有为。……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施行了百日的维新。

——摘自蒋廷黻《近代中国史》

材料三   新加坡于1965年正式独立并很快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石油加工业中心、海运业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按照新加坡的官方版本,这种供国人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五项。奉行亚洲价值观的目的,是永远不希望新加坡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社会……为了继承传统,儒学经典在新加坡学校都被列入必修课程。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育人和文化传承两个角度阐述“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的理由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在严重的国难时期”求变求新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结合所学,指出维新派“思想之战”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启蒙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策略和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杰作,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辗转传世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下表是《清明上河图》收藏流传及外出展览相关事件的记录。

1127年左右流落北方金国民间。
1352年左右从元朝秘府流出后,辗转于今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
1799年嘉庆四年被收入紫禁城。
1924—1931年经溥仪之手由天津租借带往长春。
1945—1948年张克威同志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将在民间收集的名画交由沈阳的文化部门保存。
1953年在东北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祖国古代艺术特展》中展出。赴北京展览后,调拨给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7年首次出境,在香港艺术馆《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展出。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出长128米、高6.5米的动态投影版《清明上河图》引起轰动,成为百姓和媒体认证的“镇馆之宝”。
2012年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国宝观澜——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华展》展出,超过10万人次观展。
2015年上线故宫博物院官网名画记栏目,提供高清大图赏析和多媒体导览。

——摘编自陈传席《<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及收藏流传》

请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具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3-12-02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4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河西走廊

材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吏部侍郎裟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到张掖“监知关市”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 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互市”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材料二1036年,元昊夺取瓜(敦煌以东)、沙(敦煌)、肃(酒泉)三州,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府下又设类似中原的县、乡、社各级行政机构。元昊控制河西走廊之后,重视当地人才,“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元朝人虞集记述:“夏亡,郡县废于兵。庙学尽坏,独甘州(张掖)仅存其迹。”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简述西夏统治时期河西走廊的地位及其发展。
2023-11-29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苏跨江临海,港口众多,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核心位置,自古就有先民流寓海外。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吴地成为重要的造船和出海基地。古代江苏移民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福冈地区发现的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址,成为吴越稻文化传播日本的最早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就有从事纺织、制镜等技艺的工匠流寓日本、朝鲜等国传艺营生。吴人知聪携内外典、药书移居日本,还携带了佛经、佛像等物,对日本早期的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江苏就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江苏人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出国者日益增多。1860年清廷和英、法两国先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确立华工出国的合法化。江苏逐渐成为广东、福建以外移民海外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872年晚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起,江苏籍人数在近代海外留学移民中始终居于前列。一些工商业者为谋求企业发展,或为摆脱洋行控制,到海外开拓销售市场或分支机构。据有学者估算,一战华工大多来自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与河南等地,江苏人次之。

——摘编自丁美丽《跨国主义视域下近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朝以来江苏先民“流寓海外”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苏海外移民居多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交流的视角,比较古代与近代江苏海外移民现象的显著不同。
2024·江苏南通·一模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与中国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世界民族多耶,以人种言,略分黄白,以地理言,略分东西两洋。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李大钊认为:“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富,生产之丰,故其生计以农业为主,其民族为定住的。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赐予甚乏,故其生计以工商为主,其民族为移位的。惟其定位于一所也,故其家族繁衍;惟其移住各处也,故其家族简单。家族繁衍故行家族主义;家族简单故行个人主义。’

——摘编自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中对“群体”与“个人”关系认识的差异。
(2)据材料二,归纳李大钊和陈独秀对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因素的共同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2023-10-28更新 | 323次组卷 | 7卷引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观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它处于北京与木兰围场的中间地带,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将这里作为众行宫之中枢。承德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2010年8月以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展开。该工程计划用3至5年实施,由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修缮和山庄水系治理,并确定了古建筑保护、文物科技保护等多个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3项山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摘编自林国姿《游记:走进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

材料二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始建于1911年,占地112639平方米。民国三年扩建公园,拆除园南之永济仓库,又自通顺桥凿渠引金水河入园,绕鹤鸣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岛)东流入半边桥。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和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少城公园先后两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园内金石陈列馆、体育场、动物园、纪念碑等处都受到了损坏,死伤数千人。民国三十五年,少城公园、成都市图书馆改为“中正公园’,及“中正图书馆”,拨款维修,稍改旧观。1949年,胡宗南部在园内驻军,砍伐树木、拆毁门窗、烧毁存书,使公园又遭浩劫。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大统筹力度,推动规划设计和项目落地,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保护放在第一位,科学划定管控保护区,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在保护传统文化生态的基础上,使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革命遗址鲜活起来,建设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近年来,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沿线富集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为地区发展塑形、赋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沉睡的资源活跃起来,让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

——摘编自2022年10月中国旅游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传承中华历史文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时期避暑山庄修建的政治目的,并概括当代所采取的保护避暑山庄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影响人民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及地方政府规划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
2023-10-19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会馆作为一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其成员主要为来自同一地域的同乡。为恢复东北地区的经济,巩固“发祥”地,入关后不久,清廷推出一系列鼓励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政策。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发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官职和土地等吸引关内人口进入辽东,近300年的关内向东北移民活动也随之展开,东北移民会馆应运而生。

材料二

省份城市会馆名称兴建者
辽宁海城山西、山东、直隶、三江等4所会馆山东、山西等地商民及其他
盖州山东、福建等4所会馆山东、三江等地商民及其他
营口山东、粤东等5所会馆不详
沈阳山东、山西、浙江、湖广等7所会馆山东、福建等商人及其他
辽阳山西、河南、直隶会馆山西商人及其他
锦州三江会馆、安徽会馆三江商人及其他
新民等地山西会馆、山东会馆等晋商、山东船商等
吉林吉林山西、山东会馆等6所会馆山东商人、知府、巡抚等
延吉山左会馆不详
宁安山西会馆、山东会馆山东商人及其他
黑龙江哈尔滨三江闽粤、山东会馆三江闽粤商人及其他
五常山西会馆不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范立君《清代东北移民会馆的兴起与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东北移民会馆兴起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东北移民会馆兴起的特点。
2023-10-18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观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