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年(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后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参加科举。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朝廷认为这些流民“良奸莫辨”,规定“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嘉庆二十五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00万,已是明代末年人口峰值的4倍,很多州县已“无荒可垦”。至道光初年,迁入陕南的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已经达到了60万人之多,同时迁入云南、贵州的川人也不在少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底全面调查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16个集镇、人口113万、工矿企业1599家、1000余处文物古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库区实际可供移民使用的可垦荒地仅有七万亩。安置移民必须从库区实际情况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二、三产业中寻求移民安置的出路。对淹没的企业进行搬迁补偿并考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移民安置中,应充分考虑为移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必要保障,并且明确地将致富奔小康作为移民安置的目标。城镇迁建的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城镇搬迁先行,特别是基础设施先搞,有助于及早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

——摘编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安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四川移民潮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四川移民相比三峡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移民问题的认识。
2024-04-08更新 | 243次组卷 | 4卷引用:选必3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郡,并在郡城西面设置玉门关和阳关,扼守河西的大门。魏晋时期,中原战乱,不少大族和士人迁居河西地区,带来先进农耕工具和技术,推动敦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公元366年,僧人乐尊在敦煌城东南鸣沙山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所佛窟。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等经敦煌西行取经,莫高窟作为西行者祈求道途平安的处所香火不断,日渐兴盛。隋唐时期的敦煌,呈现出国际大都市的风貌,汇聚不同的宗教、文化、艺术,招徕不同血统的民众在此定居。在统治阶级崇佛浪潮推动下掀起兴建石窟的高潮,一些大家族也争先开凿“家窟”。到武则天时期,莫高窟已经有一千多所窟龛,汇集了众多精美壁画、造像,成为佛教艺术的宝库。

——摘编整理自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材料二   19世纪末,一大批西方探险家来到中国。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莫高窟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这些藏品现分藏在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机构,藏品由各科专家编目、研究,发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斯坦因撰写五卷的考古报告《西域考古记》,还编著有《千佛洞:中国西部边境敦煌石窟寺所获之古代佛教绘画》一书。由于他在探险中有着惊人的发现,并获取大量的珍贵资料,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号。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白银五百两,获取写本、印本、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并首次系统拍摄莫高窟照片数百张。由于伯希和通晓汉文,他获取了藏经洞中学术价值最高的经卷写本和绢本、纸本绘画,目前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

——摘编整理自《敦煌藏经洞·传奇继续》

材料三   国际博物馆界公认必须严厉阻止非法贩卖考古文物、艺术品及民族工艺品,但是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感受及不同的价值来看待那些在早期获得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特点的作品。长期以来,无论是通过购买还是通过捐赠等形式获得的文物已经成为保存它们的博物馆的一部分,并已延伸成为它们所在国家的遗产的一部分……呼吁归还多年来一直由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已经成为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需针对个案具体分析,但我们应该承认,博物馆不只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还为每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

——欧美18家博物馆联合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的价值及重要性的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敦煌莫高窟成为文化艺术宝库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宣言的看法。
2024-03-24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3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在从事商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与外界不断地交流,这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一般说来,古希腊人对外交往能力越强,其理性越发达。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身就是理性,普遍意义的知识即为普遍的理性。在教育上正是由于知识是理性的、普遍的真理,因而传授理性知识应成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公民的理性培养可以通过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如公民大会、公民法庭、剧院、市政广场等获得相关的教育和知识。

—摘编自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等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主要在修道院里进行。学生进入学校后,就像修道士在修道院中一样,必须讲拉丁语。在学习文化和阅读的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唱歌,这是为了参加圣事时能够准确地唱诗。进一步的文化学习是阅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人的史诗和一些基督教诗人的诗歌。修道院学校也像古希腊那样教授修辞学,但并不注重演说技巧的训练,主要是学习写作,如撰写修道院日志、法律文书等。代数仍旧使用古希腊和罗马的著作。音乐主要是学习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代数、几何和天文在修道院学校中很重要,因为它们可用来计算基督教中那些日期不确定的节日。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修道院学校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文化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 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且有很多天然良港。手工业活动和商业往来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这种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这样一个奴隶主民主制的社会环境中,这是形成西方源头哲学具体观点自由发散,并具论辩色彩的重要条件和原因。

——摘编自刘彦生《中西方哲学源头差异的比较》

材料二   先秦哲学思想萌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旧的奴隶制趋于瓦解,新的封建制尚未完全建成,新旧矛盾激化,生活剧烈动荡。哲学家们首先遇到和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为世俗政治服务并求得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先秦哲学思维的出发点和重心是以人为核心的关于人伦、社会生活秩序和政治稳定等问题。它没有侧重于对自然物属性的探索,也没有以回答“精神和自然界何者第一性”为立足点,而是围绕构建理想的、为统治者服务的社会规范和协调人事关系。

——摘编自刘彦生《中西方哲学源头差异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古代中西方哲学思想内涵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一角度简要说明中西方哲学对后世的不同影响。
2024-01-30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话题聚焦11 碰撞交融——人类不同区域文明之间文化交流传承与保护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2024-03-19更新 | 666次组卷 | 17卷引用:历史(全国卷·统编版)-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议会通过《1850年公共图书馆法》,历经40年,该法案的各项条款被逐渐修订完善起来。最初,法案对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和用途加以严格限制,后来才赋予了图书馆接受社会各种捐赠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图书馆的专项税率,使图书馆经费有了大幅提高,且对经费的借贷、用途、审计等方面做了更多的规定。法案从最初的只适用于1万人以上的市镇,到后来可以适用5千人以上的市镇,再到不再限制人口数量都可以申办图书馆。1855年独立于图书馆之外、由议员及纳税人组成的机构对图书馆的监管机构——图书馆委员会得到认可。法案规定必须要有三分之二的多数票获得通过才能在当地实施该法案,还规定了专门针对选举方式的修正条款,如:选票发放至每一住户等等。

——摘编自冯佳:《英国<1850年公共图书馆法>发展探究》

(注:英国《1850年公共图书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公共图书馆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贡献。
2024-01-15更新 | 158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莫传笈《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帝国形象》

材料二   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非交往在唐代的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基础设施融资方、对非投资增速最快国家、非洲国际工程的主要承包方以及主要发展合作伙伴。非洲国家也积极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和倡议,非洲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最积极的方向之一。面对百年变局,中非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非洲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和持久和平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摘编自周玉渊:《大变局时代中非合作的新征程与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基本原则。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区划图

材料二   江南不是一个不变的、有着固定边界的地域概念。627年,唐朝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位列其中;1645年,清朝设立江南省。自然地理上的江南,改变了环太湖为中心的格局。近代以后,江南突破行政的边界,形成包蕴沪、苏、浙、皖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江南文化随着地域变迁呈现鲜明特征。吴文化经过六朝唐宋时代的浸染,愈益变得精致,至明清而臻于鼎盛,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成就。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点。江南文化对地域认同起到日益强大的推动作用。长三角内部各小区域间相互认知的过程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不同区域之间人员、物资与文化的沟通;二是区域之间的互动:三是区域之间相互认知和文化认同以及相互竞争,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会促进区域间的沟通与互动,并使得不同区域既各自保持特色,又在各方面互相渗透与影响。

——摘编自唐力行《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江南不是一个不变的、有着固定边界的地域概念”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江南文化随着地域变迁呈现鲜明特征”为主题设计一块明清展板。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对江南变迁的研究为今天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的启示。
2023-05-26更新 | 271次组卷 | 2卷引用:大题02 认识、启示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