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

——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近日,第十八届(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推介活动评选结果揭晓,丽水市博物馆的“华彩归来——明清外销瓷精品展”经过多轮评比,从53个陈列展览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十大精品奖”,其中共展出323件(套)精品外销瓷器,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下列是其中的两件展品:

图1,“满大人”源于葡萄牙语mandar,意为“统治或管理”。17至18世纪外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以文字、绘画记录所见所闻,由于西方社会对“满大人”生活的好奇,满大人图案出现于外销彩瓷之上,而后逐渐运用于其它外销工艺品上。

图2,盘心主题纹饰分别绘“耶稣诞生”“耶稣受难”“耶稣复活”等内容,图案摹仿荷兰艺术家简·路肯绘制的《圣经》版画。瓷盘图案特征与原始版画相同,而版画的室内建筑结构则被更符合中国审美的园林景观所取代。这套版画于1734年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出版,后来被送到中国,成为订制瓷器的样稿。

——江敏《丽水文旅》

参考材料,运用相关史实,围绕丝绸之路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传文发展概况(部分)

时代发展表现及特点
两汉依附于书籍序传存在,以介绍书籍著述的相关背景为主,附带性地介绍作者的生平等情况
魏晋开始摆脱传统史传文学,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出现单篇的散传
唐宋单篇自传文大量涌现,内容和表达形式逐渐多样化,记录生活更加细致,心理描写也更加到位
明中后期自传文大量涌现。序、状、述、传、墓志铭、祭文、赞文等各种文体皆有很大发展。很多自传文着重张扬个性,或乖张,或狂狷,大都率性而行
晚清在体式上仍延续了传统自传的书写方式,但其间充斥着强烈情绪的宣泄和个性的张扬,在自我形象塑造上已向现代迈进了一步
20世纪3040年代这一时期男性作家的自传侧重以亲历者身份描写抗战的宏大历史,表现了更多的社会民族意识。女性的自传大多仍以争取个性独立,冲破性别歧视,婚姻自由为旨归

——摘编自苏娟《中晚明自传文研究》等

围绕“中国自传文发展”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3-08更新 | 27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女皇派小野妹子等出使隋朝。小野妹子回国时,隋炀帝派裴世清陪送到日本,揭开了中日交往的新篇章。此后,日本频繁遣使来华。遣唐使每次来华,都送来100250名留学生和留学僧。同时将“五经”与诸子、史学等汉字书籍带到日本。公元646年,大化新政府成立以后,任命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理、僧旻为国博士,参与新政府的施政。日本政府制定了《大宝律令》,仿唐朝官制,称为“二官八省制”。在地方官制方面也大体仿照唐制,设国、郡和里三级。佛教于公元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派遣僧人留学唐朝,佛教许多宗派传入日本。律宗高僧鉴真也受邀去日本传经讲道。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日本汉文学和音韵学的发展。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日本,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而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华夏文明东传日本的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华夏文明的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夏文明东传日本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区域文明下的谷物酒西亚和埃及的啤酒是以麦类为原料的,其酿造技术传至相邻的古希腊但并不受欢迎,因为希腊的谷物常陷入不足。中国的黄酒以黍类或稻米为原料仅传至同是稻作区的朝鲜、日本等地。印加帝国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吉查酒,仅限于美洲地区。
大航海时代的阿夸维特酒和兰姆酒由于来自美洲大陆的廉价马铃薯之普及,曾是滋补酒的北欧阿夸维特酒才得以成为大众化的酒。
西方殖民者把甘蔗移植到美洲,大种植园广泛建立,兰姆酒是利用甘蔗精制砂糖后剩余的糖浆制成,价格低廉,易于保存。奴隶船往返于三角贸易间,运载着由种植园奴隶生产的兰姆酒到非洲换取更多的奴隶。
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商品的葡萄酒工业革命后,铁路让酒得以大量运输。连续式蒸馏器和低温杀菌技术,让葡萄酒得以大量生产并长期保存。1860年,基于自由贸易原则英法缔结关税协定,促进了波尔多葡萄酒出口到世界各地。
全球化社会下的鸡尾酒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高科技革命、喷射机航线的形成、物流革命等,美国的鸡尾酒文化进而普及到全世界。混合搅拌了世界各地背景不一样的酒或饮料,也融合交织多国的酒文化。

——改编自宫崎正胜《酒杯里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明“酒的发展史是一部由区域世界不断走向整体世界的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阿兹特克文明的离奇消失阿兹特克的人祭、吃人传统和特诺奇蒂特兰城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推动天花传染的重要原因。但主要原因更应该是内部的叛乱和宗教心理的崩溃。
玛雅文明的消失之谜近年来,一些考古学家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玛雅文明的失踪可能与政治动荡和内部冲突有关。
印第安人的谜之消失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欧洲人的到来对印第安人的消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印加文明的消失之谜一些学者认为,欧洲人带来了疾病和武器,对印加人的人口和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此外,欧洲人还破坏了印加文明的政治和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剧了这个文明的消失。

虽然这些失踪的原因尚未完全得到解释,但这些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探索古代文明的重要资源。

——摘编自《世界未解之谜:古代文明的神秘失踪》等


根据材料,围绕“古代印第安文化的消失”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3-3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场翻译运动不仅仅让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且让逐渐衰败的波斯、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最为重要的是,为一度沉沦但最终全面崛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复兴的基础。此外,翻译运动还使长期隔阂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为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翻译运动因此被称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

——摘编自李晓非、孙晓天《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阿拉伯翻译运动”,提出一个探究主题,并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源自材料;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人类在不同地区栖息、繁衍和发展,受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影响,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既体现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体现为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的及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人类漫长发展史中,不同民族形成了自身的传统文化。正是多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人们形成了多样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形成了多样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形成了多样的文化艺术成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多样性的原因”自拟论题,运用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4-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7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后逐渐了解中国的选官制度,并不断地把最新的选官信息反馈回西方,这成为他们构建中国形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时间代表人物主要信息影响
16世纪早期【西班牙】门多萨介绍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和官员设置情况,首次记载并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取士制度,以为明朝的科举考试方式是和西方一样采取口试的方式开启了西方传教士介绍明朝选官制度的先河
16世纪中后期【意大利】利玛窦介绍了更多有关中国选官制度的信息,认识到官员的九个品级,以为官员三年一升迁;批判了科举考试内容的狭隘性,认为这是明代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西方人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内容认识变得丰富、清晰,但仍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曾德昭增加了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吏员入途、官俸折支及纸钞买官、掣签法等新内容,特别提到了品德、礼貌、书法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认识到中国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其中存在的腐败行为使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选官制度不断完善起来
17时期中后期【法国】白晋高度评价了康熙皇帝,认为他公正司法,任人唯贤,是位明君。记载了清朝皇帝对朝廷显贵之子的特殊对待,还提到了捐纳制度刺激了欧洲“中学热”的兴盛,对西方国家构建文官制度提供了重要启迪

——据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官僚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天”对于“君”与“民”都具有朴素的本原意义,认为“天”设立君主的目的是解除“民”的“无主之乱”,“君”实际上是“天”治理“天之民”的手段和工具。正如《尚书.泰誓》所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这就意味着君主统治合理性间接来源于民,“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而上天之所以让君主治理乱世,就在于君主能体会“道”,即遵循民意与天意的法则。因此天子必趋向于民意,行仁政。正如孟子所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而也。”

——摘编自丛文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两种形态》

材料二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其思想理念与内涵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政在养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历代统治者通过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农技、赈灾济贫等方式发展生产,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治吏安民是“民本”思想政治实践的重要手段,针对治吏安民,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为政措施。治心教民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目标,统治者提倡道德教化,用礼仪忠信和制度刑罚来引导约束百姓。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传统“民本”思想的推行多是依赖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品行,即要靠所谓的明君贤臣、清官廉吏,从根本上说“民本”思想是服务于君主的立场。

——摘编自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印刷术在亚洲地区的起源与传播

地区时间重要发现或成就
中国唐代前中期(618~755年)雕版印刷术产生
朝鲜704~750年雕版印刷汉字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日本770年《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等四种陀罗尼印刷品
伊朗1294年仿制的元朝式样钞票,印有汉字“钞”和阿拉伯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亚洲地区印刷术传播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技术传播与文明发展”自拟标题并展开论述。(要求:标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