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南宋乾道三年(1167 年),朱熹与张栻同登岳麓山赫曦台赏景并共同创作了《登岳麓赫曦台联句》,传为佳话。诗句如表所示,其体现的主旨是(       
创作人诗句
朱熹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
张栻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张栻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朱熹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应克服过度的欲望
C.表达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024-06-06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源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礼记》。这表明(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2024-06-03更新 | 101次组卷 | 46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但这时只能说是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在他的思想中,君主的地位开始动摇,世袭君主并不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统治者的,如果君主不为人民谋福利,其权力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

——摘编自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及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先秦相比,黄宗羲对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2024-05-2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儒家之和是人伦之和,佛家之和是众生之和,道家之和是天地之和,并相信中国的和文化终会走向世界,呼唤世界的和平,还人们一个朗朗乾坤。据此可知,中国的和文化(     
A.导致儒释道三派难以调和B.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
C.是生产力低下的必然选择D.反映了儒学的深刻影响
2024-05-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同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如图所示。

任意提取材料中的两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中外关联。
2024-05-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六)历史试题
6 . 习近平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该论述旨在强调(     
A.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艰巨性B.深刻反思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足
C.应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D.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5-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六)历史试题
7 . 唐末杨缩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A.权力斗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B.旨在实行外儒内法统治方式
C.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D.佛道兴盛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天下精神;蕴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民本精神;蕴含“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理想。在艾思奇看来,“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摘编自张太原《从长时段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保障了各个革命阶级的民主权益;根据地各类经济成分得到快速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抗战时期许多理论设计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被保留和贯彻下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

——摘编自李云峰《<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事实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2024-04-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宋代插花艺术因其所包含的意象美与深邃内涵而深受士大夫喜爱。在花材选择上,宋代士大夫偏爱松、竹、梅、兰、桂等花卉;在结构方面,宋代士大夫注重凸显花卉的线条美以及品第的高低。据此可知,宋代的插花艺术(     
A.体现重文轻武的时代风貌B.反映经济发展对文人心理的塑造
C.彰显朴素淡雅的哲学观念D.体现社会整体审美旨趣渐趋高雅
2024-04-2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魏晋名士大多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社会评价,常常做出任性率真、狂放怪异、在世人看来出格的举动,如裸身、学驴叫、钻狗洞等。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时期(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包容B.政局动荡使社会心理畸变
C.主流思想的影响力减弱D.门阀政治下士族享有特权
2024-04-2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