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说:“黄帝曰:‘医有五经,何谓也?’岐伯曰:‘五经者,脉口也。脉口者,气之所发也;气之所发,以生五脏之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段话表明(       
A.天人合一观念渗透到中医学B.辩证唯物主义根植于文化传统
C.儒家的经学体系构建于西汉D.系统的哲学理论此时已经萌生
2 .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2024-04-0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来自波斯。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制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瓷也因其高贵典雅的艺术水准而成为14世纪大规模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中国蓝”终于成为华夏文化记忆和对外和平交往中繁荣发展的见证。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以来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4 . 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反映了(     
A.农本观念发生根本变化B.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C.社会阶层边界趋向模糊D.士人思想迎合时代变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023-04-17更新 | 346次组卷 | 4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
2023-04-07更新 | 2534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评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苏格拉底: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你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希腊先哲分别是如何看待“人”的?

材料二 东西方部分思想对比

中国部分思想西方部分思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把自己交托给上帝,服从圣灵的召唤。——加尔文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我的自由绝不能被人滥用。——卢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人非工具。——康德
(2)材料二中“中国部分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内涵?
(3)材料二中“西方部分思想”反映了欧洲哪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4)根据材料概括中西方思想的共同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所谓的戏剧多发生在祭祀仪式上,具有明显的神学宗教色彩。秦汉以后,历经漫长积累,到了宋元之际戏曲才得成型口而成熟的戏曲则要从元杂剧算起,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当时的戏曲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在长期的表演、传唱过程中,古典戏曲弘扬正气、褒奖忠义、鞭挞丑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作家和表演家始终扎根于民间,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广泛的观众对象,影响极其深远,近现代兴起的电影、电视剧都多多少少带有传统戏曲的色彩。

——摘编自吴秀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等

材料二   近代,西方话剧被引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在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文明戏。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很难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在其初期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须寻求一定的依托物,作为中国话剧立足之点。同时,它还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融化,丧失其独立的品性。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糅杂混合”的过渡形态,整个近代前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因此,这一时期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扎下根来。

——摘编自贾志刚《中国近代戏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不同于古代戏曲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22-10-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   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各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