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桀、商纣暴行逆施,残害百姓,人们总结历史教训,重视民众、厚养民众、保民而王的思想逐渐萌芽。孔子编纂整理过的《尚书》中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继承并发展了民本思想。唐太宗以此为治国之准则,并且鲜明地提出“三镜论”;范仲淹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对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摘编自唐晓英《孟子民本思想的哲学透析》

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民本思想,是出于对民的同情,带有浓厚阶级感情色彩: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则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晚年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他一生中在政治上的伟大转变,完成了对民认识上的思想飞跃。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摘自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价值内涵和后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完成“飞跃”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君主和士大夫、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对“民”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示意图北京中轴线南北划定,对应的是子午线,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意喻自然界天时万物的运行有着内在的规律,即“天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作为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看作是“人道”,“人道”即“天道”,正所谓天不变,遵亦不变。

中轴线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正是这三个“中”的集中体现。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

材料二   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

——摘编自周润山《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布局》


根据明清时期北京都城建设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仁堂”商标


       
                 北京同仁堂

材料二   北京同仁堂大事记

时间事件
15世纪初乐良才由宁波迁到北京,以铃医(即走方郎中)走街串巷行医卖药。
17世纪初乐凤鸣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路南建立同仁堂药铺,编著《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和《同仁堂药目》。
1723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历经清朝八代皇帝。
1900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同仁堂铺面房被烧。
1950同仁堂在抗美援朝捐献运动中捐献旧人民币6亿9千万元。
1953年底同仁堂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基层党支部。
1954同仁堂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
1957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正式建立。

——摘编自《同仁堂史》

材料三   截至目前,同仁堂的境外门店有160余家,涉及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辐射28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全球门店,同仁堂已为全球约5000万人送去了中式健康解决方案,并在上亿人群中推广了中医药文化。有35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依托国际化发展“四步走”战略,历时30年,以十年一台阶的跃升节奏,把中医药文化逐步传播到港澳、东南亚和欧美主要国家,成为文化出海的一支重要力量。

——引自2023.12.5新华社《瞭望|同仁堂携中医药登上国际舞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同仁堂”商标中的文化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同仁堂在服务对象、企业性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北京同仁堂发展历程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启示。
2024-01-3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盛行“军国民教育”思潮,学校体育被西方体操霸占,“体操科一律为主课”并由学部施行,而武术则“各地方自行举办”“高等小学以上兼习之”。彼时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用武术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体操”。武术进入学校是武术步入教育领域的大胆尝试,亦是出于文化自觉,争取与西洋体育并驾齐驱的话语权的创新形式。但一味追求动作的规范、标准,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核心特征。由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育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则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超越强健身体的范畴,从宏观上聚焦于种族与国家延续。新文化运动时期,“土洋体育之争”推动武术走向科学。国术的“传统”在“科学”的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要想以武图强,武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彼时的武术规则深受西方体育影响,趋向竞技化,初成之规则在比赛中成为裁判依据,使比赛“有法可依”。武术对抗赛在“全运会”中可谓昙花一现,但民国时期的武术套路、对抗赛实践为当代武术竞赛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经验。1936年,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功参加了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该届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惊艳世界。

摘编自张银行、谢海柱《中国近代武术“转型”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术“转型”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武术转型发展的看法。
6 .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 当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突入中华大地、裹挟着“天朝上国”踏入“现代化”发展轨道的时候,中西文化发生剧烈冲突,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汹涌而来、表现强势的西方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能否救亡图存的质疑声中,“国粹派”“西化派”“折中派”的主张与应对策略泾渭分明。

客观上,起始于鸦片战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想行动,使绵延久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刚刚启程的中国现代化在相互对视中,共同进入一条既要互为助力又难免间有阻滞、既要协调促进又必然存在矛盾的历史通道之中。历经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在抵御外辱、保国保种的历史任务面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渐显不支,中国现代化清理路障、辟出通道的努力亦显坎坷。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3-05-24更新 | 257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8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

强烈的人本精神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修行仁德,实现仁政。
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孔、孟虽都肯定心理、生理的快乐体验,但重心逐渐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面,追求乐道和“乐心”。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庸以及和合精神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高扬人的能动性,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关于人际、群际之和,孔子强调“和为贵”。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善人为邦”,“宽猛相济”以实现政通人和。对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擅动干戈;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笃行精神孔子主张听言观行,重视对行为的考察,“君子不以言举人”,选拔人才不能只听言。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黄玮《论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