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中国观”涵盖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从古代到近代,中国观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阶段

中国观的内涵描述材料出处

北宋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

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出自石介《中国

论》

元朝

元人的“中国观”:“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

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两大

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

根据《元史·郝

经传》整理

清末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

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

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是也。……合汉合

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

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出自梁启超《历

史上中国民族之

观察》(1905年)

(正式使用“中

华民族”概念)

抗战时期

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

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在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

这“民族”二字。

出自顾颉刚《中

华民族是一个》

(193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古代至近代中国观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格中一个历史时期,围绕“民族观念与时代变化”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冈昙曜五窟开凿于460465年,其受到外来印度佛教与凉州佛教艺术的影响,五窟中的五佛造像分别是北魏的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这是佛王合一的艺术体现。第20窟的露天大佛将拓跋鲜卑的勇敢与睿智、剽悍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从466年献文帝即位到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建设进入鼎盛阶段。佛像、菩萨等造像的雕造主要借鉴了新疆泥塑。随着汉民族意识的觉醒,有些佛龛出现了清秀端正、褒衣博带的法相,这些佛装等汉化倾向明显。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大型洞窟开凿减少,平城贵族、民间信众等热衷捐献,中小窟龛遍布五周山。佛像一概表现为褒衣博带,菩萨俊逸清秀,迎合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神仙形象。

——改编自杨洋《从云冈石窟造像看北魏时期的文化交融》

材料二   下表是18721911年晚清八大报刊刊载不同国家小说的情况。   

报刊英美法国日本俄国德国经由日本转译
《新小说》233  2
《小说林》6211  
《绣像小说》2 2 14
《申报》14   1 
《时报》126   9
《月月小说》2211  10
《神州日报》1221 1 
《新闻报》41    
总计741581325

——据毕晓直《近代报刊译者对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魏云冈石窟文化交融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023-04-1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思想家言论和思想
张履祥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颜元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A.士人开始投身于基层教化B.存在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C.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D.盛行礼法结合的理学教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先秦典籍中的大禹形象,如表所示:
典籍大禹形象
《诗经》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尚书》上天赐禹九种方法,以此治国安民。
《孟子》禹之子启贤,众望所归,益退避三舍,以让贤能。
《韩非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形象逐渐被神化B.传统政治秩序的崩塌
C.各学派的交流与融合D.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05-20更新 | 612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