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22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除了丰富的物态文化之外,更具有精神上的内涵,人们常以茶表达敬意、展示礼仪和明确志向等,中国茶文化就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文化。……是一种经济作物,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喝之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入药可以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可以美容养颜。同时民间有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习俗,因此茶文化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可以茶自娱、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等。

——摘编自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材料二   英国安妮女王是一位茶叶推崇者,她常举办茶会,屋内饰以屏风,桌上摆有.中国瓷器,以便能冲出芳香的中国红茶。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英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工业发达,农业繁荣,市场扩大,贸易昌盛。在这一大背景下,英国的茶叶消费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随着饮茶生活的日益家庭化和社交化,女性在饮食消费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茶文化为英国女性参与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场.所-家庭茶室和社会茶园。18世纪后,英国国内对茶叶的巨大消费刺激了英国对外贸易发展。茶叶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英国的货币财富,丰厚的茶税收入一度是英国国库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饮茶之风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2022-07-15更新 | 1184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2022-07-11更新 | 564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     
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11-1911年间,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译了大量“汉文西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其中出现了圣经、行星、国会、文艺复兴等术语。译书活动(       
A.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B.开启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化
C.扩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D.旨在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2022-07-06更新 | 719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6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渐-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
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2022-05-21更新 | 1088次组卷 | 23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清时期基督教入华,不仅具有宗教传播的意义,而且也是中西文化双向交通的肇始。而当时传教士的文献不只是翻译,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一一译述。这
A.体现了弥合文化差异的努力B.反映了中西交流的不断深化
C.推动了基督文化在华的普及D.冲击了广大民众的传统意识
2022-04-29更新 | 1843次组卷 | 19卷引用:专题05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好题帮】-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文化的移动。这种移动首先表现为文化在地域上由内而外的扩展性波动和自外而内的反馈性波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心的移动;其次表现为文化在不同阶级、阶层乃至不同民族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自身的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从第一种表现来看,中国文化暂时停止由内向外的扩展性波动的时代即东汉后期至西晋;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的时代即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达于顶点的时代即唐末五代。从文化移动的第二个表现来看,汉武帝时开始倡导的儒家文化,通过与政治、选举紧密结合的教育政策,并经过学问的“中毒”及其反动、社会风气和选举制度的变迁等复杂的转化过程,最终普及到地方社会;与此同时,文化由汉族向周边民族的传播,唤起了后者的民族自觉,最后形成向中国内部发展的五胡势力;而从中世时期贵族垄断文化,逐步向非贵族的平民阶层下移,以及与之相应的诸如文学形式由诗赋到散文到词曲的变化。

——摘编自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属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移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10 . 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