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4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硕、形式优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       
A.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B.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
C.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3 . 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国赐给倭国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该印反映出(     
A.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
B.倭国使臣回国后推动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C.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D.日本已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本国文字
2023-05-09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023-05-07更新 | 1546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怀柔区青苗学校普高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下表为唐朝国子监与高丽国子监书学(书法教育)对比一览表。据下表,可知(     

入学条件

年龄

教师

教材

课程

学制

考核

唐朝国子监书学

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其学者

十四至十九岁

书学博士二人、助教一人

《国语》《三苍》《尔雅》《石经三体》《说文》《字林》

每十日休息一天,日书一纸

九年

(旬考)十日一小考,(岁考)每年七月大考结业评定上、中、下等

高丽国子监书学

八品以下官家及普通民家子弟

十四至十九岁

书博士

《国语》等儒家经典《说文》《字林》

日书一纸

九年

不详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唐朝对外交通很发达
C.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D.中华文明有较强吸引力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贸易航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通道。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来中国广州进行通商贸易,大批的耶稣会士也纷纷随商船来中国进 行传教活动:他们为达到传教的目的,注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古典经籍,努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研究中国儒家哲理思想,对中国的经籍进行翻译和诠释,并向他们自己的祖国传播。

16-18世纪西传欧洲国家的中国经籍、著作列表(部分)

——摘编自黄启臣 《16-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带回了各种报告、论著,引起欧洲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随着17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更多的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中国的商品、文化、艺术,特别是18世纪清代康乾盛世的美景,引起欧洲人的喜爱和向往。于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现象。欧洲的室内装饰、家具、陶壳、纺织品、园林设计等方面大量融入和表现出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的政治制度,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办法也都备受欧洲人的欣赏,以至于当时的欧洲流行一个法文的新词:Chinoiserie即“中国趋味”或“中国时尚”。随着启蒙运动的高张,“中国热”骤然下降。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促进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欧洲“中国热”的兴起和衰落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3-05-04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2023·浙江·模拟预测
8 . 阅读如表“宋与高丽(朝鲜半岛)的官方贸易”。该史料可直接用于说明(        
贸易物品
宋—高丽
贸易物品
高丽—宋
礼服、金银器、漆器、乐器、祭器、丝织品、茶、酒、药物、佛戏、书籍马匹、盔甲、铜器、御衣、幞头、金银器、绫罗等织物、纸、器仗、弓箭、螺钿器、松子、香油、参
A.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时仍有优势B.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浓厚
C.高丽热衷于吸收学习中华文化D.宋与高丽经济的互补性弱
2023-05-02更新 | 36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郊联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于1599年记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说法,据说这是首个记录、传播这句话的西方人。利玛窦在华期间的活动(     
A.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B.掀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潮流
C.为中国传统科技带来新知识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同
10 . “乡约”是中国古代为维持地方秩序而订的礼仪与约法。16世纪朝鲜士林领袖赵光祖根据《周礼》制作《乡约》,与此同时,朝鲜著名的朱子学者李珥仿照朱熹《增损吕氏乡约》制定《西原乡约》和《海州乡约》,而“乡约”这一关键词在《韩国文集丛刊》中出现过955次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A.朝鲜的社会治理受中华文化影响B.乡约是朝鲜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
C.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D.朝鲜与中国文化相同的历史渊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