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中西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围绕着三种矛盾展开,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矛盾,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矛盾,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中国儒家文明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而使近代以来的中西文明冲突显得格外猛烈和复杂。

——摘编自左玉河《中国近代文化史十讲》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7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8世纪,欧洲的思想家从来华传教士反馈的图像中“发现”了中国,其中法国的表现尤为特殊。17世纪末到18世纪70年代,法国知识界围绕着中国文化展开了研究和争论,典型如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文化之争。伏尔泰向往贤明而仁慈的君主,当他从耶稣会士笔下看到中国皇帝形象时,自认为找到了开明君主典范。伏尔泰认为“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孟德斯鸠不否定中国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他认为要坚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就必须与中国划清界线。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的法律所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其间有许多刑罚条款却少有正义、平等、自由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所接触的中国材料基本上是一样的,但他们却对中国文化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摘编自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等

材料二1840年前后中西文化交流再次开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层为了解西学,设立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其中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京师同文馆,译书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以及与工业制造有关的冶炼、造船、化工等应用科学。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西译家首推严复。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群学肄言》等10多种西方著作,在当时的思想界影响极大。有学者认为,严复所译的著作要比一大批传教士与洋务人士30年间所出的全部作品和书籍,更能适应这时代的要求。

——摘编自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法国思想家关于中国文化争论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儒家认为“百行孝为先”,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际就将“忠"凌驾于“孝"之上,还强调“义”“仁”“勇”“克己”等武士品质。这说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现(     
A.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B.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C.意在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D.冲击了神道教信仰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   )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B.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C.提升了有关国家的文明程度D.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   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普者,于是为之立王善之,此天意也。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摘编自《陈独秀书信集》

材料三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政府即针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危机,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宣传活动。儒家复兴运动首先从中学的儒家伦理课程开始,进而推广到全社会,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再生运动,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目”)作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基本价值观。……儒家正是从最基础的家族伦理“孝、悌”出发确定了“父子有爱、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这些前资本主义家族制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伦理规范通过新权威政治的强化带入了现代生活,家的概念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群体如公司、企业、社群等等,而家族伦理“孝、悌”也衍化成了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社会公共道德。

       ——摘编自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为汉武帝采纳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孔学的看法和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主题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2020-07-28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经历数千年,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任意一点或整体) ,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