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中国对外贸易、航海事业都很发达。7世纪初,在苏门答腊东南部建国的室利佛逝兴起后经常遣使来唐。唐代初年,诃陵国统一爪哇岛上的30多个部落后也和唐朝往来密切。室利佛逝当时是印度之外的世界佛教中心之一。唐朝时,中国高僧义净曾在室利佛逝居住十二三年;他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在室利佛逝写成而寄归中国的;中国高僧运期,精通古爪哇语,长居爪哇和室利佛逝并圆寂于此;据《新唐书·诃陵传》记载,唐代和尚会宁于公元665年到诃陵,居住10余年,翻译佛经。公元10世纪时,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记述了公元943年他经过苏门答腊时,看见许多中国人在岛上从事种植业。苏门答腊岛南部的众多中国人自称是在黄巢起义失败后避居这里的。自那时起,印尼华侨就豪迈地自称“唐人”,称祖国为“唐山”,把自己在海外的居住地称为“唐人街”。后世移居海外的华人多沿用这一称谓。下图为画家笔下的1940年雅加达班芝兰唐人街街景(局部)。


——摘编自薛秀霞《印尼华侨移民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历史上华人移居海外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2024-03-1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尽快恢复四川的社会经济,康熙年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动员各级文武官员捐资迁移四川流民归籍,并予以奖励。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四川流民及外省客民进入四川。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此时入川的外省客民中以湖广(湖北、江西、广西)人为最多,或谓“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因而民间长期流行着“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此后在雍正到乾隆初的这段时期,闽粤二省几乎每年都有成批的贫苦百姓携伴入川。雍正时,广东省仅潮、惠二府及嘉应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至少也有千人以上,总计则不下万余。在乾隆八年到十二年的五年间,广东、湖南二省人民,经由贵州前往四川者共二十四万三千多人。自陕西、湖北而往者,更不知有多少。

清代前期移民入川方向与分布(1776年)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在1815年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与战争联系密切的重工业及军工企业纷纷倒闭;复员的陆海军士兵加入到失业队伍中,失业人数猛增。英国政府终于改变了长期以来防止人口外流的政策,鼓励向海外殖民地移民。殖民地地广人稀,急需大批劳动力弥补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足以发展自身的经济,殖民地敞开大门迎接英国的移民。19世纪英国移民是美国外来移民中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贡献的群体。他们拥有美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和革新理念,并努力将这些技术和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李翠云《19世纪的英国移民与加拿大英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四川移民迁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国内移民和19世纪英国移民的相同点。
3 . “交融”

材料   位于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着“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除了少许的文字记载,阿兹特克人的文化大多通过壁画、雕塑和其他器物保存下来。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由他们的征服者记载,不过下图中作品却是很罕见地出自阿兹特克人之手。这幅作品大约创作于15191522年,注意,阿兹特克人给科尔特斯的似乎是个花冠,征服者科尔特斯挥舞着宝剑。此图现存于罗马梵蒂冈图书馆。


   

——摘编自【美】丹尼斯·舍曼等著《世界文明史》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为例,简述墨西哥文明的变迁历程,并分析如何认识文化“交融”。
2023-08-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遍过·高中历史(选必3)反馈区第五单元综合检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遮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1500-185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摘编自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1983年)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都是从旧大陆引进的。当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哥伦布的船队里有猪,猪在新大陆上岸后,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洲第一批马随哥伦布于1493年登陆。马令印第安人感到异常惊恐,他们从未看见过这种高大而快捷的动物。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据一位殖民者记载,一名骑在马上的士兵,一小时可以戳死2000名印第安人。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1850年间全球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迁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与美洲之间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6 . 贸易、战争、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5年起,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届。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工艺精美,茶碟别致,俄国人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时嘴唇须咂吸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虚夸做作,而且也学习欧洲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等

材料二   拉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西欧移民成为拉美的主要居民,拉美文化形成了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的结构。无可否定,虽然在殖民地时期许多西欧殖民者及其后裔在美洲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生活,并同其他种族居民杂居在一起,从而很快地具有了不同于欧洲本土居民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在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方面仍同欧洲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拉美与西欧在文化上仍保持一种特别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祝令建主编《世界文化概论》

材料三   随着新加坡出口导向型外向经济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对新加坡产生了严重冲击,产生了种种问题,如道德滑坡、犯罪率居高不下、吸毒泛滥等。为此,人民行动党在20世纪80年代发动了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中学教育中设置了儒家伦理课程。该课程是在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的支持下而设立的……新加坡政府把儒家伦理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1985年,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得以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1986年,英文版的《儒家伦理》也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摘编自郭小香《20世纪以来儒家文化在新加坡传播的政治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俄罗斯茶文化繁荣的表现,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宗教的角度,指出拉丁美洲“西欧文化”的内容,并分析拉美文化形成“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的结构”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加坡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儒家思想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基础。请简要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层面,指出这场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对新加坡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采取政策增加人口。《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春秋时期,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之前须出嫁,男子二十之前须娶妻,同时对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战国时期,国家会派出医生照顾临产妇女,还为多胞胎户提供帮助。宋代政府下令“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贫乏之家、生男女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宋代立养子法,准许无后嗣的民户领养孤儿,在各地创设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幼局或婴儿局,并设立举子仓资助贫困之家养子。宋初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县即升等,乃加其奉”“县令考课以户口增减为黜陟”,明清时期延续了这一规定。

——摘编自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明确的人口政策。1941年,国民政府社会部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成立“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从事人口政策纲领之研究。19455月,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经过近四年艰苦努力起草的《人口政策纲领草案》以《民族保育政策纲领案》之名终获通过。“保育有两种意义:一求生育率的提高,二求死亡率的减少。”保育之更重大的任务,不但是要求民族体质健全,并且要求心智理性发展,以期中华民族,千年万世,续存于世界。该纲领提出奖助稠密区域之人口移植稀疏或边远地区,并且通过边区开发促进边民之繁殖。纲领还规定“鼓励健全夫妻之生育,指导适当的节孕,维护孕妇产妇之安全,以期优良子女之增加”。

——摘编自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一: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增加人口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确立人口政策的原因,并指出国民政府人口政策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


——整理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材料二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材料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阿巴拉契亚山脉至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急需开发。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自由移民的政策,其中最有效的是1820年的《土地法令》,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入和向西迁移。移居美国的西北欧移民,许多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化。据记载,移民中多为1444岁的青壮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艰苦而低收入的工作,如采矿和修筑铁路等。1869年,美国铺设的第一条 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是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东段,1万多名华工修筑西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了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由于美国的移民来自广泛的区域,入境后在认同美利坚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

——摘编自刘燏《移民对近代美国发展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美国人口与移民的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移民在近代美国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022-01-08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美国《加州志》记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这反映了
①华工为美国的开发做出贡献   ②华工生活生存状况恶劣
③华工到美洲的途中死亡率高   ④华工充当了廉价劳动力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021-08-17更新 | 525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