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说一说】

材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以后欧洲白人继续移入,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后来形成了布尔人,即今天南非的阿非利堪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韧于新航路开辟时期,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大洋洲、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的融合。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族群的变化。
2023-05-18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22-08-21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截至1825年,巴西人口约为404万,其中黑人或有黑人血统的奴隶约有196万,印第安人和混血人种112万,白人96万。19世纪中后期巴西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后,围绕劳动力来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种族主义者和知识精英们的观点占据上风,他们主张引进欧洲移民,“改良”巴西的人口结构,帮助巴西摆脱“野蛮”迈向“文明”。

18721899年,巴西从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俄国和日本等国共接收了1823286名外来移民,如果按照地区进行划分,南欧三国(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共有1589777人移至巴西,约占同期移民总数的87.1%。从不同时段看,18721879年,南欧三国移民占巴西同期移民总数的58.91%,18801889年猛增至91.8%,达到峰值;而18721879年德国移民占比为8.12%,10年后降至4.21%,18901899年只占1.43%。

19世纪70年代南欧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国内的经济困难,导致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此外,巴西和南欧国家都信奉天主教,会使南欧移民在心理层面产生更多的归属感,能够更快地融入目的国的生活。

——摘编自杜鹃《19世纪末巴西的南欧移民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西引进欧洲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西引进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8-13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材料二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提取材料中关于世界文明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结合,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25更新 | 172次组卷 | 3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人口迁移为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3—6世纪的中国为例,论证“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并回答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举两例“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文字方面的成就,并回答人口迁移对美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2023-04-16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测试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选必3)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伊比利亚文化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的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编自【美】斯基德莫尔《现代拉丁美洲》

(1)阅读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现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现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质。
7 . 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创造了地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连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材料三   自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短短三周多时间,波兰首都华沙已经涌入超过30万乌克兰难民。而这座城市本身只有约180万居民。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整个波兰在三周内(截止317日)已接纳超过200万乌克兰难民。其中大部分人目前仍在波兰境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和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国际社会已经有了哪些努力?
2022-07-24更新 | 35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起,随着成吉思汗崛起及蒙古的数次西征,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内的西亚和中亚地区大批族众迁往中国西北,逐步成为回族的主要来源。到清代,中央政府在当地建立军府行政管理制度,设置常设、移设和添撤卡伦,负责稽查游牧事务,防止内外部人员私自越界。同时还会同理藩院的内设机构徕远司等共同处理回部及越界纠纷等事宜。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先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清政府指令新疆地方官员会同理藩院予以妥善安置……道光初年,沙俄当局在中国新疆边境“私盖房间”、“霸取牲畜租赋”,针对沙俄侵略活动,理藩院代表清朝政府多次和俄国萨那特衙门交涉。

——摘编自袁剑《西北地区外来移民管理》

材料二   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将近一个世纪后,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摘编自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对西北地区外来移民管理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排外主义”的特点并分析排外主义形成的原因。
9 . 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一   下表历史上客家迁移及动因

迁移时间迁移动因迁出地域迁入地域
317879中原旧地江淮流域
8801126黄巢起义皖、豫、鄂、赣等皖南、赣东南、闵西南、粤东北
11271644宋高宗南渡金人、蒙古人南下入主中原闽西、赣南粤东北
16451867满人南下入主中原闽西南、赣南、粤东北
及中部
粤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表空白处的迁移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材料二   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植缺,移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1965年,英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相关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处境十分艰难。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述》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进行解读。
2022-07-25更新 | 24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亦庄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