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移民运动,既有美国的“拉力”作用,又有欧洲的“推力”影响。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导致欧洲国家开始发生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西欧、北欧各国意识到人口外流可以减轻国内人口过剩的负担,因而逐渐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法令和措施。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此外,美国的西进运动,更为移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19世纪上半期,不少人为逃避欧洲封建国家的政治和宗教迫害,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多次修改移民法,为各国科技人才进入美国大开方便之门。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

——摘编自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欧洲向美国移民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3-04-18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16~19世纪人口迁徙情况表(部分)”。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写最恰当(     

迁入地

迁出地

时间

主要背景

美洲

欧洲

16世纪

 

非洲

16世纪

亚洲

19世纪中叶

大洋洲

欧洲

18世纪中后期

亚洲

19世纪中叶

 
A.殖民扩张 苦力贸易 开采金矿
B.黑奴贸易 苦力贸易 流放罪犯
C.殖民扩张 苦力贸易 流放罪犯
D.黑奴贸易 殖民扩张 开采金矿
3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1875年,18岁的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客死他乡。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由于他做事勤恳,赢得信赖,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并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丁龙遂请辞回国,卡朋蒂埃许诺给予丁龙一个愿望。令人惊异的是,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在卡朋蒂埃的捐助和努力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这里后来成为全美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机构。

——摘编自裘伟廷《丁龙一位创造美国传奇的华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丁龙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背景,并简述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022-07-24更新 | 24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平陵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新(新加坡)马(马来亚)地区的华侨约为4万人,1911年,英属马来亚华侨总数为916600人,其中新加坡华侨为222655人。19世纪后期,曾游历南洋的洋务派智囊马建忠记载:“埠(槟城)中督理玛·马克谓,本埠殷商,尽系华民”。同治年的《游历笔记》载,“新加坡华人皆闽广人,善贸易,绅商富户甚多。其中华街,大小店铺、庙宇、会馆、戏园、酒楼、茶店成备其间,闽人十之七,广人十之二三。”槟榔屿、新加坡先后成为南洋华工的集散地。新马地区经济的骨干行业采锡和树胶,所用几乎全是华侨劳工。

——摘编自庄国土《鸦片战争后东南亚华侨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推广儒家伦理运动。政府规定自1984年始,在中学三、四年级的德育课程中增设儒家伦理课程。此后,还邀请海外一些著名儒学专家访问新加坡,在政府新闻界的协助下举行专题讨论与演讲。新加坡社会各界也都很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华人社团组织,如南洋学会、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在这一过程中都极为活跃。新加坡华人从原先全面认同西方文化,逐渐转向认同糅合马来文化、印度文化精华部分的儒家文化。

——摘编自王付兵《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马地区华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政府独立后文化建设的影响。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纵观其历程,最早是始于鸦片战争前的向“南洋”偷运华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殖民主义者利用以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为基地和据点,公开而疯狂地揪起贩运华工的恶潮,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其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一战结束后,贩运华工出洋仍然没有销声匿迹,甚至还一度出现回潮现象。至20世纪30年代,华工作为苦力被贩出洋的情况方告结束。

——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       华工史话》

材料二       1917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之后,赴法华工的身份客观上发生转变。他们不再仅是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而是变成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到大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华工更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华工参战角色的论述也由此产生。有关华工参战角色的建构主要着眼于两个层面,即华工的应募动机及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材料三       1925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并由此掀起了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运动。这时,《晨报副刊》连载了一篇名为《巴黎和会中之华工》的文章……该文特意描写了华工的爱国举动以及英国和日本对华工的虐待与镇压,实际隐喻的是日本伙同英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以此号召工友再次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的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政府随即以日本违背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等国际公约,向国联提出控告。在此背景之下,“一战华工”又一次被提起。该次有关华工的论述主要围绕华工与《九国公约》的关系展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


(1)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历史上华工演变历程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战中赴法华工身份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归纳其“对国家的贡献”。
(3)甲同学赞同《晨报副刊》刊登的文章,乙同学对华工与《九国公约》关系持有疑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择:①对甲同学“赞同”的意见进行评价;②帮助乙同学解决“疑问”。
2022-12-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7 . 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②随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③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____”。
(2)特征
①文化多元性: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____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得以保留。
②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3)影响
①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____之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_____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2022-09-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47战争与文化交锋-选必3-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乡民迁出迁总人数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09156011838
19101939473077396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之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尼格罗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后来,这一格局发生改变,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俄罗斯人开始慢慢越过乌拉尔山脉,迁徙到西伯利亚;更大的变化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

——摘编自王挺之等著《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等

材料二   1650199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总计(百万)
16501001122100330545
1750140111295479728
185026626332957491171
1900401816361209371608
19505721661641321913682502
19907872764482764231135293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总计(%)
165018.30.22.20.418.360.6100
175019.20.11.50.313.165.8100
185022.72.32.80.28.163.9100
190024.95.13.90.47.458.3100
195023.06.76.30.58.854.7100
199015.05.08.50.512.059.01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1500年以后世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650—1990年美国和加拿大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
2022-05-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如公元1684年,康熙帝亲临黄河工地,阅视河工。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康熙帝在1712年发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著名上谕,即以1711年认定书作为收丁税的固定数目,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中国人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时期得到快速增长,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0.72亿人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人,被称为“人口爆炸”时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1894年《上李鸿章书》一文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孙中山的早期中国人口思想,他首先惊呼:“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壅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馑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之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国家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最为担心的是中国人口为外国列强优势人口所“消化”。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王永恒《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出现“人口爆炸”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不同时期的人口思想。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