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这些非政府组织按照独立的章程和严格的法规开展工作。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迪士尼公司在东京等地建立迪士尼主题公园,走的就是技术路线。美国从全球范围内获取资金,并网罗大批科技和文艺人才,移民的涌入推动了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燕《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到来。任何持有这种信仰的人都坚信自己有责任维持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西方至高无上的社会更好的世界。”

——摘编自张汝伦《西方文明本质的反思》

材料三   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与此同时……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往欧美。如果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曾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导致西方的种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态势,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带来了一种“逆向殖民”的趋势,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

——摘编自【美】苏珊·马丁《国际移民的演化趋势:百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文化产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逆向殖民”趋势形成的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双重性。
2023-12-18更新 | 68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8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3-24高三上·广东湛江·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15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图            图2 20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幅员辽阔,种族杂糅,国民中没有哪一部分人能有效地处于主宰地位。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多元化并非人们一开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互不兼容所造成的惨重代价迫使他们彼此相安共处的结果。美国各种发财致富的机会,也给人们的精力提供了另一条出路,使大家感到对现存物质条件的争夺没有为全体人民扩大生产来得重要,并使齐心协力者有所报偿,因此也就顾不上去计较那许多分歧了。

——摘编自[美]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1981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世纪到20世纪美洲种族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有个名叫奥基利的人写道: “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被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而该公司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不到5万美元,即使在买卖黑奴全盛时代也没人能赚这么多钱。”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由自称的雇主或者投机商经营,提供所需的劳工,他们在此中间抽取佣金。而语言的障碍迫使他们与中国当地的人贩子,即通常所说的“苦力掮客”或“客头”紧紧勾结在一起。中外恶商的勾结致使苦力贸易真正成规模地在中国兴起,不计其数的中国人被拐骗至世界各地充当苦力。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后,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

——摘编自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初至1921年,数以万计的华工参加了加州的垦殖工作。他们不避险阻,以致不少人死于毒瘴酷暑。他们用血汗乃至生命,为墨西哥北下加利福尼亚州特别是墨西哥卡利市的开辟与建设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的拉美华侨比以前更广泛地参加侨居国的农业、工矿业和商业活动。

——摘编自《华人与拉丁美洲》

【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苦力贸易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的贡献。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代起,直到1314世纪,可以概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面都有来自北方的印欧人部落向南冲击。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第一次冲击浪潮。公元7世纪,还有从亚洲西南角冲入农耕世界的属于闪族的游牧部族,这就是也精于骑兵作战的阿拉伯人。在出击后的一个多世纪,阿拉伯人占有了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农耕世界将近一半的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随之结束。到了13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对于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1935年,南、中、北美洲的白人移民分别为4090万人、690万人、12430万人,而黑人移民则分别为1870万人、840万人和1240万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对美洲文化产生的影响。
2023-12-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6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8502000年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461924年欧洲移出1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以华工大规模出洋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仅仅数十年的时间里,几百万华工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华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东南亚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在拉丁美洲地区,早在1847年,多达7000名华工已经被运到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劳作。从1847年至1865年之间,每年到古巴的华工人数平均在6000人以上。到1865年,抵达中南美洲的华人有15万人之多。19世纪60年代,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为六万余人,而在70年代,华人移民的人数几乎又翻了一番。

——摘编自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45年前后两个阶段人口迁移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迁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1500-185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摘编自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1983年)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都是从旧大陆引进的。当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哥伦布的船队里有猪,猪在新大陆上岸后,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洲第一批马随哥伦布于1493年登陆。马令印第安人感到异常惊恐,他们从未看见过这种高大而快捷的动物。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据一位殖民者记载,一名骑在马上的士兵,一小时可以戳死2000名印第安人。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1850年间全球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迁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与美洲之间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2023·浙江·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7世纪初,欧洲人就已有组织地向北美移民。但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移民的规模非常有限。……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革命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加之美国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与出现大量过剩人口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美国的矿山、铁路、制造、建筑等行业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美国铁路公司为了出售铁路沿线的大量土地,大企业为了招募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纷纷在欧洲各国设立代理机构,一方面大肆渲染移民获得廉价土地、经营家园的美妙景象,另一方面广泛宣扬美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的优越条件,以广招劳动力。……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

——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据统计,1860年至1890年,美国国内对各种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所发出的专利许可证有四十四万份左右。在美国重大科技发明中有许多是外来移民直接带来的或创造的。在外来移民中,有很多来自欧洲、亚洲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且外来移民大多具有开拓冒险精神。因此,外来移民的涌入为美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美国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提高。如“美国制造业之父”斯莱特就是一位外来移民,美国最早的新型纺纱机就是他制造的。

——摘编自傅捷等《试论外来移民对美国近代经济的作用》

材料三   


——摘编自(英)科林·麦克伊韦迪、理查德·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并说明外来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判断材料三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人种,并任选两个时期进行论述。
2023-08-28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7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30年之后的10年间,英属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先后有2万人抵达,其中有10%是仆人,10%是没有技能的劳动者,上层贵族与最下层仅占1%,剩下的79%是有技能的劳动者,如工匠、技工、商人、农民等。而在弗吉尼亚的切萨皮克,高达3/4的英国移民是契约奴,他们由卖身的贫农或流放的罪犯组成;在南方的中大西洋地区,契约奴也占大部分。但1700 年之后,前来北美的契约奴尽量避免去条件艰苦的南方殖民地,他们更愿意去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州等条件相对好一点、机会相对多一点的北部地区。

——摘编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

材料二到18世纪,随着黑奴数量的增加,黑奴制度逐渐代替了契约奴的劳动制度,因为使用黑奴更有利可图。蓄养黑奴,开支可减少一半,奴隶主能剥削奴隶一生,黑奴没有像契约奴那样有规定的期限,而且黑奴的子女也是奴隶主的财产。使用印第安人为奴,需要防止印第安人部落的袭击和援助;使用白奴需要防止他们逃跑,且有使用期限;而使用来自远方的黑奴,他们既无处可逃,又比印第安人和白人强健、耐劳,且他们世代可以为你所用。由此可见,黑奴制代替契约奴劳动制是必然的趋势。

——摘编自王铭《欧美近代史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移民北美殖民地人员构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奴贸易兴起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构成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9 .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材料二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提取材料中关于世界文明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结合,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25更新 | 170次组卷 | 37卷引用: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