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A.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B.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
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D.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2 . 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被划分为地理上相隔甚远且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巨大的两部分。1971年,印度通过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决议,并在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突袭巴基斯坦。不久,孟加拉国正式独立。材料可用于探究(     
A.南亚国家的冷战角遂B.殖民文化的残余影响
C.印度民族的独立进程D.局部战争的文化动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民族主义蔓延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各民族自己开创命运的自由主义精神在时代上被定格为最普遍的价值,且是不可倒退的。该学者意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推动了民族主义的传播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D.改变了各洲的力量对比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早在公元前,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开始,但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介民族进行的,几个陆上大国促成了交流路线的畅通。近代以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促使人们将更多的眼光投向海洋。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开辟了西班牙—南美洲—马尼拉—西班牙的环球航线。1557年,葡萄牙人窃据中国澳门后,开辟了一条从西欧直达中国的航线。中西方直达航路的开辟,使得中西文化进行更大规模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称之为“伟大的一天”,坎特伯雷大主教也称赞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以伟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回国后,张伯伦更是受到了群众自发的、凯旋似的欢迎。材料能够说明(       
A.张伯伦成为英国反法西斯的英雄B.英国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
C.张伯伦的治国能力得到广泛认同D.英国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广泛
8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西方服装设计师把龙、梅花、凤凰等中国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立领、中国纽扣让西式服装具有东方的优雅,这类带有东方韵味的服装越来越受到西方时尚达人的青睐。这反映了(     
A.西方服饰抛弃民族文化
B.“中国风”引领服装时尚
C.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
D.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9 . 挪威学者盖尔·伦德斯塔德在《战后国际关系史》一书中指出,殖民强权渐渐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独立未必引起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关系的极大变化。经济、军事和文化的联系可能依然不变。那样,原宗主国还可能免于花费巨额资金来保持行政控制。独立也使得殖民强国不必再对殖民地的发展计划负全部责任。该观点(     
A.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B.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
C.忽视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
10 . 1917年8月,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并制定了“以工代兵”的参战政策,约14万华工被派遣到欧洲战场。一战结束后,这些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     
A.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B.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C.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D.促成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