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1 . 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左右分列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大殿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B.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D.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2023-05-21更新 | 1003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2023年1月秦始皇陵博物院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发掘成果,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籠3处;兵器秘(柄)多处、弓弩箭馆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考古发掘(     
A.反映了当时部分历史面貌B.明确了武器种类与配属
C.展示出秦朝强大军事实力D.弄清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2023-05-20更新 | 1046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考前模拟演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2023-02-13更新 | 919次组卷 | 2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     
A.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B.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D.全球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
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2024-03-15更新 | 725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自1972年公约正式通过后,截至2017年1月,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反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
A.有利于维系各国悠久的历史传统B.体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C.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D.符合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2023-05-03更新 | 724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2023届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测(Ⅳ)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安提瓜古城的评价是:安提瓜古城原址创建于16世纪早期,建在海拔逾1500米的火山环绕的山谷之中,处于地震带内:它在1773年一场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但其主要建筑的遗迹却保留下来。这座城池格局的灵感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至少三个世纪内建成了大批庄严隆重、装饰华丽的卓越建筑,凸显空间感与立体感特质,成为中美洲巴洛克艺术的典范。该评价(     
A.肯定了美洲土著文明价值B.突出文明交流的历史印记
C.促进了文明之间深入交流D.说明了美洲文明的多样化
2023-05-24更新 | 657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北省黄冈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2023-04-20更新 | 592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尔赛宫:标志与象征

材料一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纪60年代,为远离暴乱频发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兴建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1789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

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但最终被议会以“凡尔赛宫是祖国的财产”为由制止。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以来长达十年的混乱状态。拿破仑提过对凡尔赛宫的规划:(我)将使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雄踞于欧洲首都的大门前,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时复辟王朝无力对凡尔赛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一计划搁置下来。

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

材料二   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下了德国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的不同态度。
(2)结合材料二法德关系的史实,对凡尔赛宫遗产价值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