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

时期政治制度变迁特征概要说明
夏商周贵族政治时代殷商确立了封建制和较完备的宗法制;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政治和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春秋战国官僚制帝国过渡时代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
秦朝汉朝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时代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汉代巩固。
三国魏晋南北朝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
隋唐大一统官僚帝制走向成熟的时代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转变
宋朝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
矫五代之弊,重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但矫枉过正,形成了机构庞杂、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政府体系
以上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示意图,请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图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加强
C.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集中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鲁恂·派伊在《政治发展面面观》一书中指出“人类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主要是由每个社会的特定历史阶段所预先注定的,这一点已经历史地、毫无疑义的被接受了。从历史政治学分析视角来看,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传统具有显著的历史延续性特征。从“政治权威的社会起源”来看,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建构都源自于“政治国家与社会层面”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变迁必然导致政治合法性的建构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摘编自赵帅《神权、宗法与民本: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成文。)
4 . 春秋中叶,南方的楚国灭其北部小国,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并不是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后来西方的秦国也推行县制,北方晋国的卿大夫甚至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说明当时(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D.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是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到春秋时期,赏赐的物品有车马、衣服、祭品、祭器、戎器;战国时,黄金、锦绣、土地、白壁、爵位演变为赏赐之物品。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经济发展使赏赐物品的价值提高B.赏赐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C.通过战争掠取的财富大幅度增加D.赏赐的政治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A.宗族宗法观念加强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社会组织形式变化D.血缘关系纽带松弛
2023-01-12更新 | 323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
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2022-11-04更新 | 464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图为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朝代的垮塌均发生在气候变暖的高温区间
B.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C.温暖期社会相对稳定,国力远胜于寒冷期
D.气候冷暖变迁对朝代兴衰更迭起决定性作用
9 . 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
A.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B.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
C.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D.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用于宗族和亲成,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D.国家的地域化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