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据此可知分封制(     
A.实现了高度集权B.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C.建立起官僚政治D.延续了商朝内外服制度
2022-11-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因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因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三: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摘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检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分析指出这些措施实行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不“独裁”?
2022-11-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如中外朝制度,以之达到分权的目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
2022-10-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三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
2022-05-05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山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一上·河南·期中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法制最初是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到了西周时期,它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严密体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对世袭特权的继承。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个支系。大宗在家庭内部以其具有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权,而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尊祖敬宗。由于依据任何人都必须尊祖敬宗的规定,国家就建立了以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形成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摘编自刘广明《宗法中国》

材料二   进入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推行,作为宗法核心的族权与政权合一不复存在了。这时的宗族已由商周时代的血缘与政治的统一体变为单纯的以血缘亲疏为标准的血缘结合体,由于宗族和政权的分离,宗族中的平民势力得以迅速发展。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受封的诸侯王有管理地方及统兵、自置官属等特权,中央政府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这种政治权力被渐次剥夺,皇室宗族也仅仅是食封贵族而已,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成员已远离了政治权力的中心。西汉建立后,新兴的官宦世家,真正连续仕官四五代以上的并不多见,而到东汉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出现一大批世族之家,他们是地方宗族势力的代表。这些世族之家往往聚族而居,形成“门宗广大”的宗族势力。

——摘编自赵沛《论先秦到两汉宗族形态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宗族制和西周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020-11-16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必一同步测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给予地方政府独立行使政权的权力。秦朝建立后,地方行使政权要得到中央首肯,并接受中央监督。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以豪族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方镇都督分权,由此出现大分裂。隋唐增强了中央政府处理地方事务的力度与效率。宋初,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导致“积贫积弱”。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政府部分直接延伸向地方政府。明清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力。

——摘编自孙萍、白路路《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历史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基本上是战时军事管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1956年,中央各部门近900个企事业单位下放到了省市区。1959年上半年,中央开始调整收权。1961 年《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指出“经济管理的大权应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委三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大规模的权力“下放一回收”的循环。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与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8——1992年)和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至今),中央与地方关系各自在政治、经济、立法等方面的职责权限易于界定,更加清晰。

——摘编自夏天《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两种关系模式,并分析两种模式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中国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在此之前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编自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地方行政体制设计安排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统治权力是否完整,也关系到地方政治是否安定和能否按划一的规程进行正常运转。秦代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地方管理体制,对以后各代的地方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素娜《浅析秦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材料三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系统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10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效果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国君之姓地理位置
今山西
今河南北部
今山东南部
姜(国君:周功臣吕尚,死后谥号为太公,俗称姜太公)今山东北部
子(国君:商王帝乙之长庶子微子启)今河南南部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之国五十三

——《荀子》

材料三   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五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和特点。
(2)材料三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在地方治理上采取了哪一措施?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措施的治理效果。
(4)据材料五,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2-12-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