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7 道试题
1 . 历史上西周和西汉都曾经实行过分封,西周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区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西汉初年,则是先分封异姓王而后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诸侯。由此可见,两者的分封都(     
A.巩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封建统治
C.加强了君主专制D.强化了血缘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时候设立州制不是偶然的。这时汉朝的疆域较秦扩大许多,设置郡国已达百二之数,管理有所不方便。有必要在郡国之上设新区划,置州刺史,使之督察郡国政务,中央因之了解到更多情况。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重“黄老思想”的传统,而用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治国。因此,儒家经典也被利用来解释一切现象,在全国设州也不例外,   《禹贡》 《职方》两篇是儒家经典中的篇章,合两者不重复的州名来设州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就在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摘编自曹尔琴《汉代州郡的设置及其分布》

材料二 唐代道制改起于睿宗、玄宗之际, 以景云元年(710)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十五道,置按察、采访使,确定道的治所和使府编制,变革道的运行机制为标志;到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 以乾元元年(758)改置观察使, 大历十二年至建中三年(777—782)制定观察使及僚佐俸禄,道的建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制为标志,前后持续近70余年。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实行州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此后汉朝州制变迁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道的划分依据,说明唐代道制在“近70余年”中的改革趋向。   
3 . 东晋成帝时期,礼拜王导夫妇的君臣“殊礼”成为常制,郊祀礼也发生变化,象征帝后的太微、轩辕与代表宰辅的三台、文昌并立。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B.士族专权影响政治礼仪
C.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D.政权分立削弱君主权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国君以行治国之事者,在春秋时期多被称为“相”。终春秋之世,列国担任治图重任的“相”,皆属卿族。这些卿或随国君外出参加各种礼仪,或主持国政以决国家军政大事,实为卿权势力强大的一种表现。战国时期的“相”往往只有职官的意义,不是传统的贵族身份的标识。因为在国君的周围不需要存在能够使其“易位”的人物,而需要俯首听命的大臣。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为这一新格局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布衣卿相之局的噶矢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结构大变动中即已鸣响。

——摘编自晁福林《论战国相权》

材料二   唐初,“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起草文书诏令,原属中书省的职责,唐玄宗时则正式设置输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垂相,号令征伐”,皆出其手,“其后逸用益重,而礼遇益亲”,“又以为天子私人,元充其职者无定员”。在代宗永泰年间,又于内朝设立枢密院,以宦官充任枢密使,“其职掌惟承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如此,则原来共同执掌军国政令、佐天子而统大政的中书、门下省,都降低为只能照章办事的执行机构。

——摘编自魏俊超《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相职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相权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的影响。
5 . 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这一建议经晁错与主父偃损益,最终为汉武帝所纳。该建议的实施(       
A.改变了郡国并存局面B.削弱了宰相权力
C.扩大了王朝统治疆域D.强化了中央集权
2024-06-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唐玄宗时期,宦官出身的监军边令诚因向封常清、高仙芝二将索贿不成,于是向唐玄宗进言:封、高二将偷生怕死,以致失地且多次盗辄兵士粮草。唐玄宗遂大怒,将二人处死。据此可知,唐玄宗时期(     
A.宦官成为了事实上的决策中心B.君主权力遭受到宦官的侵夺
C.实现了对武将军权的有效控制D.君主专制强化破坏官僚制度
2024-06-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如图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A.士族阶层影响仍在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官员选拔方式改变D.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简洁的、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规范。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来,晚清政府开始接受电报这一新技术,总理衙门指出:“其意倡于俄,而英法继之,一国扬其波,众国遂随其流。”18776月,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津衙线。其后,电报通信逐步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是把电报通信技术引进到外交通信中的先驱。在1878年曾纪泽出使欧洲之前,其前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呈给清廷的奏报,或用“公牍”,或用“信函”寄回国内,费时甚久。曾纪泽为便于和清廷沟通,开始尝试使用“电奏”。

——摘编自马建标、林曦《近代外交的“通信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电奏”制度产生的原因。
2024-06-0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西汉中期,王吉曾在昌邑王刘贺(即海昏侯)称帝时在中央为官。海昏侯被废帝后,中央官员大多因辅政不力被处死。而王吉虽因多次谏言侥幸免死,但受累于昌邑王刘贺,受到刑罚,因此告诫子孙不要做王国的官员。王吉之子王骏听从父亲建议,辞去赵国内史的职位(二千石),后来做了幽州刺史(六百石)。由此可以得出(     
A.王吉受到刑罚反映了西汉中期法律严苛
B.王骏官职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C.王骏返回官场时,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入仕
D.王骏职位待遇的变化说明此时王国势力较大
2024-06-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大兴区精华教育学院高三历史三模试题
10 . 汉代尚书台参与政治决策以及辅佐皇帝发令的权力,在魏晋时期期大都归到了中书省;汉代丞相乃至九卿的行政权力,在魏晋时期期逐步归到了尚书省。这表明魏晋时期(     
A.相权有所转移B.尚书省决策权扩大
C.士族影响巨大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024-05-3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肇庆市龙涛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三模冲刺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