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8 道试题
1 .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和李兴锐等湖南人先后担任两江总督,逐渐形成“湘人江督格局”,不再由非军功起家的进士出任两江总督。这一格局的出现反映出(     
A.边疆危机的解除B.晚清政局的演变
C.选官制度的完善D.中央集权的崩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九   边防御蒙古,关系国运,故而明朝于重点经营,立制防御,九边从而呈现了明代地方军事制度演变的完整轨迹。其中大将镇守制度构成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制度渊源,塞王守边制度奠定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地理格局。因缘于确立塞王守边制度的需要,洪武晚期大将镇守制度逐渐发生转变,多由中级将领充任总兵官,镇守较小区域,北边从而形成塞王——总兵官—都司卫所军事体制。当建文、永乐之际塞王守边制度逐渐瓦解时,附属于其下的总兵镇守制度遂独立出来。总兵镇守制度下,事涉军事者,总兵官皆总之,从而将三司分立体制下被分散的军事权力重新集合。总兵官不仅节制都司卫所,在军事行动上控制布、按二司,而且督理钱粮,具有一定司法权力。总兵镇守制度是九边军镇建立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总兵镇守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代总兵镇守制度的积极影响。
3 . 唐朝初年,李素立因犯颜直谏,依法办事,遂擢授侍御史;孙伏伽也因“既怀谅直,宜处宪司”,由旧隋小吏而晋升为新唐治书侍御史。贞观年间,权万纪以“悻直廉约”,自潮州刺史擢为治书侍御史。上述现象说明唐朝(       
A.监察官员选任注重品格B.监察制度不断创新
C.中央官制趋于成熟完善D.君臣矛盾较为尖锐
2024-05-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与唐人口密度最低地区比较

(单位:人/平方千米)

西汉
郡国密度今地密度今地
郁林0.56广西0.06辽宁
合浦0.81广西瓜伊沙西庭0.16新疆
牂柯0.84云南肃甘0.33甘肃
南海0.96广东灵盐夏胜0.59宁夏、陕西、内蒙古
交趾1.02越南0.64广西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

时间新建今属时间新建今属
735年巴川县四川741年尤溪县福建
736年汀州福建742年青阳县安徽
737年唐城县湖北743年唐年县湖北
738年明州浙江752年太平县安徽
740年歙州安徽754年浦阳县浙江

——摘编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唐人口密度最低地区的变化,并进行简要分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反映的实质。
2024-05-24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初的唐朝,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材料二   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024-05-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使职指的是以皇帝的名义从原有行政机构中临时派遣一些大臣去处理各种特别事务,而不是通过原有的行政机构本身。唐代自高宗和武则天以后大量出现使职差遣,并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行政机制:临时派遣的使职演化为固定的职务,并逐渐形成一个与原有尚书六部行政体系不同的、按照新的机制处理政务的体系。唐以后各朝代,尽管行政体制经历着不断的调整,但在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机制却一直发挥着作用。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使职与差遣制度可谓贯穿于历代,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述,如明朝以都督府、指挥使司官员充任总兵官的制度,历代遇到较大规模战事时以朝廷重臣出任临时指挥官乃至钦差大臣的制度,等等。使职差遣制度的普遍存在,充分说明了它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必然性。

——摘编自李宜春《使职与差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一个基本路径》

材料三   是后,多掌事于外,诸司互以他官领之,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俸而已。时议以近职为贵,中外又以差遣别轻重焉。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以后各朝代使职差遣依然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推行使职差遣的目的,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突出特性。
2024-05-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如图是明朝“照刷文卷”的流程。“照刷”即检查、查核的意思,“文卷”主要指中央和地方的公文案卷。据此可知,照刷文卷(     

A.削弱了地方监察机构的权力B.有利于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突出中央与地方间权力制衡D.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机制
2024-05-21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历史学科试卷
8 . 据《元史·百官志一》记载,元代宰执编额为:左右丞相各1人、平章政事4人、右左丞各1人、参知政事2人。据此,元代(       
A.注重调整各品级官员比例B.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C.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D.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2024-05-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历史
9 . 冀州(河北)刺史部设立于汉武帝时期,但从西汉后期开始到东汉,冀州(河北)地区时而设立“刺史”,时而设立“州牧”,所辖区域也时有变动,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区域出处
常山、真定、中山、河间、信都、清河、魏郡、巨鹿、广平、赵国《汉书·地理志》
巨鹿、常山、中山、清河、河间、赵国、安平、魏郡、勃海《续汉书·郡国志》
A.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B.地方机构设置较为随意
C.监察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D.郡国并行体制长期存在
10 . 魏晋时期,州郡拥兵,刺史、郡守多带将军号。同时,以军将为都督,或都督一州、数州、一郡、数郡,而都督兼领州刺史、郡太守,既统军事,又理民政。这表明魏晋时期(     
A.职官设置双轨制B.政权更迭频繁C.地方政权军事化D.中央集权加强
2024-05-19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T8联盟高三下学期压轴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