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离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调整统治措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
2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2023-11-05更新 | 293次组卷 | 100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战国策》记载齐宜王见颜斶,曰:“履前!”属亦曰:“王前!”。《晋书·庾峻传》这样描绘秦朝,“秦塞斯路,利出一官”“虽有处士之名,而无爵列于朝者,商君谓之六蝎,韩非谓之五蠢”。《离骚》当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起汉代士大夫共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重视社会教化B.皇权专制制度建立
C.中央集权发展结果D.儒术治国成为主流
4 . 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21人。这种现象(     
A.源于“重文轻武”的国策B.使相权一分为多加强皇权
C.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权力D.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5 . 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A.形成了制约机制B.杜绝了吏治腐败
C.实现了权力集中关系D.避免了裙带
2023-10-26更新 | 120次组卷 | 47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一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     
A.宗法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西汉与东汉实行相同的制度
C.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D.统治集团借此维系封建秩序
7 . 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A.因循守旧B.崇文抑武C.君权削弱D.机构分散
8 . 下表是学者对西周至清朝末天子、国君和皇帝谥号的情况统计,据表可知(     
时间(公元)所统计帝王、国君总数美谥平谥恶谥
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
前841-前221年23416570.63916.63012.8
前209—1911年32429089.325892.7
(注: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呼)
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君主权威得到加强D.道德政治渐趋形成
9 . 北宋初期,统治者在地方设“四监司”,又在州一级增设通判。这样做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B.提高行政效率C.节约财政开支D.减少决策失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个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概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