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发展并确立了春秋时期萌芽的郡县制度,即地方分为郡县两级,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地方。西汉初,大封同姓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至汉武帝时,诸侯国实际与郡县无异。此外,汉武帝还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派刺史巡查地方。东汉末,州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二级制。唐中后期,道由监察区逐渐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其长官掌握军事、人事和财政权。宋朝,地方为路—州—县三级制。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根据事务的需要分工设职,主要的官职有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材料二   元代实行行省制,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改变了依山川形便划分的历史传统。行省长官虽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但平章以上得掌军权的官吏只能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定议。行省辖区内的路府州县官员直接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等管理。此外,中央设有行御史台和廉访司。终元一代,行省与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大多处于某种程度的彼此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却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摘编自袁廷虎《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宋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作用的认识。
2023-11-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道”而行。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宰相权力集中威胁皇权B.文官和士大夫地位提升
C.有效避免了决策的失误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3 .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2023-11-16更新 | 66次组卷 | 43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测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丞相地位的提高B.中央集权的巩固C.三省六部的确立D.中朝势力的强化
5 .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等《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英国通过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了一种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英国现在的国王和都铎时期的国王完全不同,区别在于: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的国王是大权独揽的,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光荣革命后情况倒转过来,国王需要服从议会,议会是最高的主权。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表现,并分别指出汉武帝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所进行的政治变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的含义并分析光荣革命前后两种体制的联系与区别。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根据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6 . 如表为《古代中国历代县级政区数目的变化简况》,据如表内容可推知(     
时期西汉西晋
年代公元前86077401102
县数100015871232125515731234112711381455
县级政区数132414271549
A.秦至宋的县级政区越来越小B.县级行政设置较为稳定
C.汉代的统治区域最为辽阔D.同类政区幅员波动明显
7 . 如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完善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强化
2023-11-12更新 | 158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5届山东济南市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8 . 金代科举初期根据南北士人素所习之业取士,称“南北选”,辽人试词赋,北宋旧土人试经义,后发展为“南北通选”,仅设词赋科。并专为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开设了策论进士科。据此可知,金代科举制(       
A.体现了继承创新B.实现了民族平等
C.满足了人才需求D.阻碍了阶层流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部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与之相关联的关键词,自拟一个论题,并对该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论述过程要结合所选关键词,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鲁恂·派伊在《政治发展面面观》一书中指出“人类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主要是由每个社会的特定历史阶段所预先注定的,这一点已经历史地、毫无疑义的被接受了。从历史政治学分析视角来看,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传统具有显著的历史延续性特征。从“政治权威的社会起源”来看,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建构都源自于“政治国家与社会层面”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变迁必然导致政治合法性的建构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摘编自赵帅《神权、宗法与民本: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成文。)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