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6 道试题
1 .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派周干、胡概、叶春等人巡抚南直隶,使其正式以“巡抚”之名巡视地方,“设巡抚自此始”。所谓“巡”,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分巡天下”;所谓“抚”,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安抚”“宣抚”地方。由此可知,明朝设立巡抚旨在(       
A.惩治地方腐败官吏B.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强化中央的控制力D.构建政权政治认同
2 . 隋和唐初的宰相为三省长官,即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各二人。同时,又以各种加衔,如参掌朝政、平章国计、同知政事等名目参与宰相事务。这一现象(     
A.反映出文官制度走向成熟B.促进了中枢决策科学化
C.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大的分裂时期和三次大的统一时期,每次大分裂以后的大统一,统治者都对国家治理进行了制度创新。解读材料并用秦朝,隋朝和元朝的相关史实对此加以证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3-12-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古代中国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其中的主要矛盾。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在近代法制建设中有何意义?
2023-12-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 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 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 “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 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 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 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 12 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 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 15、16 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材料三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清朝时期加强“王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带来的影响。
2023-12-02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东汉初年,军国大事、典要机密等实权转归尚书台,三公不仅不得预闻选举诛贫,甚至弹劾近臣都会遭到尚书的质问;刘秀称帝后,“位三公者,皆不复有茅土之封”。这反映出,东汉初年(     
A.封建官僚体系完备B.中枢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决策机构臃肿D.君主专制权威强化
7 . 【年鉴学派史学观点】

材料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强调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事件时间三种节奏在历史发展中共同协作的作用,尤其突出社会时间的重要性。主张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是在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得以体现的。要反映出这个“整体”,反映出其内部的结构—功能关系,因果性的思维逻辑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


依据材料,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任选一历史事件,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2-01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11月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8 . 图1、图2、图3分别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形势图。
          
            图1                                                                             图2

图3
仔细读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相关信息,据此判定并说明其对应的正确历史时期。
2023-12-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提到元朝行省制时,有学者指出,元朝廷若直接利用二百多个路及直隶州(府),征集和控制各地赋税,自然会出现头绪零散纷杂等情况。尤其是腹里以外的边远地区,更显得鞭长莫及。而通过十个行省的综领督办,朝廷征集、转运各地赋税及对课税过程进行控制,就可以简便易行了。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     
A.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C.适应了版图疆域的扩大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10 . 下表是《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西汉诸侯国中“相”主要职能变化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     
时期主要职能
汉高祖时期在诸侯国中,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设置模式如中央
文景时期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
汉武帝时期侧重于在诸侯王国推行中央“汉法”
成帝时期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A.中央集权的强化B.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转变
C.君相矛盾的缓和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变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