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较易(0.85) |
1 .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①汉朝
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____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集权,设立____,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____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②隋唐:三省六部确立
名称职能
三省a.____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b.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在____共同议政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③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设____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
④元朝:实行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⑤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⑥清朝:雍正帝设立____ ,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体制
朝代制度
西汉郡国并行制度。郡设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____
东汉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
南北朝
____三级制
隋朝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____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形成____势力
宋朝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实行____,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初废行中书省,由布政使司、____、都指挥使司分割其权力;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省、府、县三级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2023-08-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 . 汉初的政治制度
基本沿袭秦朝,史称“________”。
2023-08-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知识清单填空
3 . 时代的特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请将下列左侧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与右侧的主要特征相对应(用序号表示)。



西周:________春秋战国:________秦朝:________唐朝:________两宋:________明朝:________
2023-08-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通高中2024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练习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较易(0.85) |
4 .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
(1)两汉
①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郡县郡设____,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
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
封国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____。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②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2)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4)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____
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形成____势力。
(5)宋朝:宋朝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6)元朝:实行“____”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7)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①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____、都指挥使司分割。
②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③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2023-07-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适中(0.65) |
5 .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制度
(1)汉朝
①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时:为了加强集权,设立____,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刘秀将____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
①三省六部   
名称职能
三省____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在____共同议政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②意义: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3)宋朝
①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
②设____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
(4)元朝:实行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
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②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设立____①设立:清朝雍正帝。
②职能: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
③地位: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023-07-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6 .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________。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________,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________,从而使________的权力大大削弱。
(2)隋唐时期,________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________,为宰相之职。
(4)1380年,明太祖废除________,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________
(5)清朝雍正帝设立________,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________
(6)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________二级制。
(7)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________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________。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________
(8)元朝在地方设置________,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________
(9)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________三级行政制度。
2023-07-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01·选必一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7 . 朝代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地方体制
宋朝                 摊丁入亩                    黄籍白籍                    郡县制
魏晋                 募役法                       永停编审                    分封制
元朝                 租调役                       诸色户计                    郡国并行制
清朝                 科差                           主户与客户                 督抚制度
2023-07-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竞赛历史试题(B卷)
22-23高二下·全国·假期作业
填空题 | 较易(0.85) |
8 . 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
汉朝:________
郡:太守(京师所在地设内史或京兆尹,级别高于一般郡)、郡尉、郡丞。太守开府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由太守分别任用。
郡下设县(有少数民族地方设道):县令或县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王国与侯国:景帝和武帝后,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魏晋南北朝:________。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________。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唐中期后,设节度使(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________,逐渐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元朝:
地方设置________,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形成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原本行省权力由三司分割)。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级行政体制。
总结: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
朝代政策(措施)层级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
西汉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前期设有封国;汉武帝划分州,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郡、县两级
东汉晚期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
隋朝精简地方机构州、县两级
唐朝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成为一级行政实体;设置节度使道、州、县三级
宋朝改道为路,府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路、府(州)、县三级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明太祖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抚、巡按省、府(州)、县三级
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级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省、府(州)、县三级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分散,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划。
2023-06-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2-23高二下·全国·假期作业
填空题 | 较易(0.85) |
9 . 中央行政体制
西汉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设立________。中朝:又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皇权。
西汉晚期后,三公制取代丞相制,________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刘秀将________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隋唐:________
(1)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与出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2)评价:三省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并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宋朝:________
宋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但职能废弛瘫痪。
承唐制,另设中书门下,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元朝:实行________,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明朝:
(1)明太祖________,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2)内阁制:内阁大学士________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________,无决策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清朝:________
特点:简、速、密。地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总结: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政策(措施)影响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加强了君权
西汉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君权
东汉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加强了君权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权,是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重要表现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加强了君权
元朝实行一省制(设立中书省)削弱了君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加强了君权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分散、削弱、直至废除。
2023-06-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适中(0.65) |
10 . 监察制
(1)中央机构:秦汉建立了以________为首的________体系。
(2)地方监察: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________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________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3)影响:加强了________,澄清吏治;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________下来。
2023-03-2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