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5 道试题
1 . 西汉内朝、唐朝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权力不断弱化
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2022-08-0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西南大学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延续时间最久,又最能够持续改进的制度。为了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中国古代政治家十分重视国家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设计的核心就是分权制衡。中国古代制衡管理模式主要有:帝王式三权分立制衡;皇族、功臣和外戚间力量的制衡;朝中文武分权制衡;内廷和外廷之间的平衡;谏臣对权臣的制衡等。

——摘编自《古代制衡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诸多特点,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特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论题需写明制度与特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明嘉靖时“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受封并被圈禁于各地的藩王及宗室俸禄开支就达到八百五十万石。据此可知,明末(     
A.农业无力支撑国家财政B.地方藩王威胁中央集权
C.专制政体弊端日益凸显D.国家财政收入急剧下降
4 . 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这三者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
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
2022-07-21更新 | 115次组卷 | 29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认为,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A.汉朝完全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秦汉的监察方向均在中央
C.秦汉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D.秦汉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提到了“九州”的名称和位置,其他的先秦史籍,诸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等也都有“九州”的记载。然而,先秦的“九州”只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地域观念。直至秦统一确立郡县制度,并没有“州”的设置。到了汉武帝时期,疆域扩展,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因名称多采用《禹贡》和《职方》中的州名,故称“十三州”。

——摘编自黄钢《我国古代的“州”是怎样演变的?》

材料二   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已成为正式制度。三级制实行之初,还算正常,以十数州之地辖百来郡、一千余县,层次与管理幅度相称,比例适当,州、郡、县三级都能正常发挥作用。以西晋前期为例,19个州统172个郡国、1232个县。平均每州辖八九郡,每郡辖七八县,基本合理。梁天监元年(502年),共有23州,226郡,1300县。然而不到半个世纪,形势大变。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已有104州,586郡。这样,南北朝合计,共有220州,999郡,比两个半世纪以前的西晋,州膨胀11倍,郡膨胀10倍。弄得有些官员连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所管辖的地域范围。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州演变的规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7 .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汉朝将前代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度者……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衡权者……衡职在大行,鸿胪掌之”。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准确的有(     
①三公取代丞相,中朝权力逐渐增大②六部协作分工,严密处理各项政务
③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掌管计量标准④加强各地联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2-07-0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某班学生看到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介绍“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于是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下列说法的对错(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乙丙对,甲丁错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D.甲乙丙对,丁错
2022-07-02更新 | 151次组卷 | 45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各设巡抚为长官,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这反映了清朝
A.中央集权高度强化B.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疆域版图基本定型
2022-06-3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创新的主要史实。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权力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