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5 道试题
1 . 在元朝,无论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各级行政官员的选用都要通过中书省和吏部,但监察系统官员的任用比较例外,可由御史台在本系统内自行选择。元朝政府这样做意在(     
A.发挥监察机构的制衡作用B.坚持蒙古贵族的政治传统
C.削弱宰相为首的政治势力D.确保监察机构的权力至上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有哪些政治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
3 . 曹魏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曹丕任命贾逵为豫州刺史,贾逵在豫州“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并负责督察当地。这说明(     
A.州郡县三级制始建于曹魏B.曹魏时期的刺史与西汉时期的刺史职能有别
C.刺史已经不再承担监察职能D.豫州刺史仅仅是地方行政长官
4 .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A.适应了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发展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2022-09-26更新 | 1576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哪一对矛盾激化的结果?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个朝代?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2-09-0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测试历史试题(物理方向)
6 . 明代天顺始,内阁明确实行首辅负责制,此后内阁便形成首辅与次辅、群辅的层级结构与复杂关系。如张璁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已”。夏言为首辅时,“当国专甚”,次辅顾鼎臣,“充位而已”。据此可知,内阁首辅制的设立(     
A.源于皇权政治的需要与选择B.提高了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
C.表明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导致中枢决策权力发生变化
7 . 如表为部分朝代前后期地方统治形势的变化。表中内容反映出(     
朝代初期中后期
郡县两级合数个郡县为一州
州县两级合数个州县为藩镇
总督巡抚完全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部分督抚进行“东南互保”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B.郡县制度逐渐被取而代之
C.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此消彼长D.地方分权导致了社会动荡
2022-09-07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汉高祖的皇后吕雉临死前反复告诫吕禄、吕产等:“高皇帝(刘邦)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日‘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这反映出当时(     
A.外戚专权引起统治危机B.王国势力严重对抗中央
C.相权过大直接威胁皇权D.同姓王和异姓王矛盾尖锐
9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汉朝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首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
前期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举措的特点,并分析我国民族问题的特殊性。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2022-08-11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   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宜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清圣祖实录》卷6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不同,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地方上行中书省的设置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康熙帝在当时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设置的作用是什么?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分别是什么?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2022-08-0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行知高级中学202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